字好书
谕宝二首 其一

《谕宝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7 03:36:31

诗句

沈玉在弱泥,泥弱玉易沈。

扶桑寒日薄,不照万丈心。

安得潜渊虬,拔壑超邓林。

泥封泰山阯,水散旱天霖。

洗此泥下玉,照耀台殿深。

刻为传国宝,神器人不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36:31

原文展示:

沈玉在弱泥,泥弱玉易沈。
扶桑寒日薄,不照万丈心。
安得潜渊虬,拔壑超邓林。
泥封泰山阯,水散旱天霖。
洗此泥下玉,照耀台殿深。
刻为传国宝,神器人不侵。

白话文翻译:

沉埋的美玉埋在柔弱的泥土中,泥土柔弱,玉石容易被埋。
扶桑树下寒冷的日光微弱,无法照亮万丈深的内心。
如何才能像深渊中的虬龙一样,拔起深壑,超越邓林呢?
泥土封住泰山的根基,水散则是干旱的天霖。
洗去这泥土下的美玉,照耀台殿的深处。
将其雕刻为传国的宝物,神器无人敢侵犯。

注释:

  • 沈玉: 沉埋的美玉,象征着珍贵而被掩埋的事物。
  • 扶桑: 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潜渊虬: 指深渊中的龙,象征着力量与超越。
  • 泰山: 中国的名山,象征着稳重与伟大。
  • 传国宝: 传国的宝物,象征着国家的象征和珍贵的物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

《谕宝二首》是元稹创作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首诗,表现了对珍贵事物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理想与力量的向往。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沈玉”为引子,借用玉与泥的对比,表现了珍贵事物在不合时宜环境中的悲哀。开篇的“沈玉在弱泥”就点出主题,玉的珍贵与泥土的卑微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许多优秀的人才和事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埋没。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扶桑寒日薄”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日光无法照亮心中的理想与追求,显示了他内心的挣扎。

“安得潜渊虬,拔壑超邓林”则是对力量与超越的渴望,诗人希望能有如虬龙般的力量,打破桎梏,超越一切障碍。接着,诗人通过“泥封泰山阯”与“水散旱天霖”两句,描绘了环境对美玉的压制,表现出对理想被淹没的惋惜与无奈。最后,以“刻为传国宝,神器人不侵”结束,表达了对未来希望的寄托,希望能将这些被埋没的美玉洗净,成为国家的瑰宝,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呼唤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沈玉在弱泥: 美玉沉埋在柔弱的泥土中,暗示珍贵事物被埋没。
  2. 泥弱玉易沈: 柔弱的泥土使得美玉更容易埋没,反映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忽视。
  3. 扶桑寒日薄: 扶桑树下的寒冷阳光微薄,象征理想与希望的缺失。
  4. 不照万丈心: 日光无法照亮内心深处的渴望,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5. 安得潜渊虬: 期望能有深渊中的龙,象征着力量与超越的愿望。
  6. 拔壑超邓林: 希望能够超越一切障碍,摆脱困境。
  7. 泥封泰山阯: 泥土封住了泰山的根基,隐喻坚固的理想被压制。
  8. 水散旱天霖: 水的散失象征干旱的环境,反映出困境。
  9. 洗此泥下玉: 希望能洗净泥土,展现出美玉的光辉。
  10. 照耀台殿深: 照亮内心的渴望与理想,反映出对未来的期待。
  11. 刻为传国宝: 希望将美玉雕刻成传国之宝,象征国家的希望。
  12. 神器人不侵: 传国之宝无人敢侵犯,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玉”与“泥”比喻珍贵与卑微。
  • 对仗: 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 玉象征理想与价值,泥象征困境与压制。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玉与泥土的对比,探讨了优秀人才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珍贵、理想。
  • : 象征卑微、压制。
  • 扶桑: 象征希望与光明。
  • 潜渊虬: 代表力量与超越。
  • 泰山: 象征稳重与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沈玉在弱泥”中“弱泥”指的是什么?

    • A. 柔弱的环境
    • B. 强大的力量
    • C. 美丽的风景
  2. “安得潜渊虬”中的“虬”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龙
    • C. 鱼
  3. 诗中提到的“传国宝”象征着什么?

    • A. 个人的成就
    • B. 国家希望的象征
    • C. 普通的物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元稹与白居易的诗歌都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元稹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挣扎,而白居易则强调社会的普遍问题。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点,元稹的语言更加细腻,白居易则更为直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集》

相关查询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二十三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二十二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二十一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二十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十九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十八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十七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十六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五 江南春柳词七十二首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火字旁的字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名不虚传 正中其怀 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能说善道 仙风道骨 没分 散步 何所不至 孤帐 禾字旁的字 反文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包含明的词语有哪些 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手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命客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