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3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36:31
沈玉在弱泥,泥弱玉易沈。
扶桑寒日薄,不照万丈心。
安得潜渊虬,拔壑超邓林。
泥封泰山阯,水散旱天霖。
洗此泥下玉,照耀台殿深。
刻为传国宝,神器人不侵。
沉埋的美玉埋在柔弱的泥土中,泥土柔弱,玉石容易被埋。
扶桑树下寒冷的日光微弱,无法照亮万丈深的内心。
如何才能像深渊中的虬龙一样,拔起深壑,超越邓林呢?
泥土封住泰山的根基,水散则是干旱的天霖。
洗去这泥土下的美玉,照耀台殿的深处。
将其雕刻为传国的宝物,神器无人敢侵犯。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著称。
《谕宝二首》是元稹创作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首诗,表现了对珍贵事物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理想与力量的向往。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深思。
这首诗以“沈玉”为引子,借用玉与泥的对比,表现了珍贵事物在不合时宜环境中的悲哀。开篇的“沈玉在弱泥”就点出主题,玉的珍贵与泥土的卑微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许多优秀的人才和事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埋没。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扶桑寒日薄”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日光无法照亮心中的理想与追求,显示了他内心的挣扎。
“安得潜渊虬,拔壑超邓林”则是对力量与超越的渴望,诗人希望能有如虬龙般的力量,打破桎梏,超越一切障碍。接着,诗人通过“泥封泰山阯”与“水散旱天霖”两句,描绘了环境对美玉的压制,表现出对理想被淹没的惋惜与无奈。最后,以“刻为传国宝,神器人不侵”结束,表达了对未来希望的寄托,希望能将这些被埋没的美玉洗净,成为国家的瑰宝,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呼唤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美玉与泥土的对比,探讨了优秀人才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沈玉在弱泥”中“弱泥”指的是什么?
“安得潜渊虬”中的“虬”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传国宝”象征着什么?
元稹与白居易的诗歌都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元稹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挣扎,而白居易则强调社会的普遍问题。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点,元稹的语言更加细腻,白居易则更为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