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辇下寓题

《辇下寓题》

时间: 2025-05-06 19:15:24

诗句

对酒何曾醉,寻僧未觉闲。

无人不惆怅,终日见南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5:24

原文展示:

辇下寓题 黄滔 〔唐代〕 对酒何曾醉,寻僧未觉闲。无人不惆怅,终日见南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面对美酒,我何曾感到醉意;寻找僧侣,却未感到闲暇。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的忧愁,整日里只能望着南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辇下:指京城。
  • 对酒:面对着酒。
  • 何曾:何尝,表示反问。
  • 寻僧:寻找僧侣,可能指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 未觉闲:未感到闲暇,意指心事重重。
  • 惆怅:忧愁,失意。
  • 南山:指终南山,常用来象征隐逸或高远的志向。

典故解析:

  • 南山:终南山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隐逸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含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身处京城,面对政治纷争或个人困境时,寻求精神慰藉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对酒何曾醉”,表面上写诗人面对美酒却未感到醉意,实则暗示诗人内心的清醒与忧虑。次句“寻僧未觉闲”,进一步揭示了诗人虽寻求精神慰藉,却仍无法摆脱心中的烦忧。后两句“无人不惆怅,终日见南山”,则通过普遍的情感“惆怅”和具体的意象“南山”,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及众人共同的无奈与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唐代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精神面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对酒何曾醉”:诗人面对美酒,却未感到醉意,暗示其内心的清醒与忧虑。
  • “寻僧未觉闲”:诗人虽寻求僧侣的慰藉,却仍感到心事重重,无法真正闲适。
  • “无人不惆怅”:表达了诗人及众人共同的忧愁情感。
  • “终日见南山”:通过“南山”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高远志向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反问:“何曾醉”、“未觉闲”通过反问加强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南山”作为隐逸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诗人对酒、寻僧的描写,以及对南山这一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及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忧愁与对高远志向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山:象征隐逸或高远的志向,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南山”象征什么? A. 隐逸 B. 繁华 C. 战争 D. 贫困
  2. 诗人为何“寻僧未觉闲”? A. 因为僧侣忙碌 B. 因为诗人自己心事重重 C. 因为僧侣不愿接待 D. 因为诗人不喜欢僧侣
  3. 诗中的“对酒何曾醉”暗示了什么? A. 诗人酒量好 B. 诗人内心清醒 C. 诗人不喜欢喝酒 D. 诗人醉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终南别业》:描绘了诗人在终南山中的隐居生活。

诗词对比:

  • 黄滔的《辇下寓题》与陶渊明的《饮酒》: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黄滔的诗更多了一层忧国忧民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长相思 石榴 长相思 其二 嘲人 长相思 江干 长相思•目成 长相思 丛斜 长相思 其二 长相思 长相思·花满枝 长相思 有忆 长相思 已酉正月廿四,雪窗寄湘佩二首,用独木桥体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运思 会集 韦字旁的字 鹵字旁的字 槐色 尸字头的字 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告的成语 结舌杜口 音字旁的字 无关痛痒 拳打脚踢 一吠百声 部族 一鳞片爪 竹中高士 方字旁的字 能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