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2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27:34
金缕曲 黄药林自兴安军营寄梅花小幅因题四阕于左方 其一
作者: 杨芳灿
廿载辞江国。
记寻春氁衫茸帽,岁寒泉石。
抛却家园三百树,
漂泊天涯为客。
听吹彻玉龙凄咽。
缟鹤青猿劳怅望,
绕寒溪几度飘香雪。
江天远,梦难觅。
故人知我心相忆。
砑生绡一枝疏瘦,
剪来烟驿。
海月流光明似镜,
冷挂珊瑚七尺。
徬佛见旧时颜色。
不分何郎吟兴减,
索枯肠试点春风笔。
镫欲灺,砚刚炙。
二十年离开江国。
记得寻春时穿着轻薄的衣衫和毛帽,岁寒时泉石依旧。
抛弃家乡的三百棵梅树,
漂泊天涯成为客。
听那悠扬的玉龙吹奏凄婉的乐曲。
白鹤、青猿在冷空中劳碌地观望,
绕着寒溪几度飘落的香雪。
江天遥远,梦中难以寻觅。
故人了解我的心意,常常怀念我。
磨成一枝生绡的梅花,
剪来寄托于烟驿。
海水月光明亮如镜,
冷冷地挂着七尺长的珊瑚。
仿佛见到旧时的颜色。
不分哪位郎吟的兴致减退,
索性用枯肠试点春风的笔。
灯要燃尽,砚刚热起来。
杨芳灿,清代诗人,主要以词作见长,风格典雅,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他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富有浓厚的感伤情怀。
此词作于作者在军营之时,表达了对故乡梅花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身处异地,思乡情切,借梅花寄托对故友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廿载辞江国”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痛苦。作者回忆起那些年在故乡的美好时光,尤其是梅花的绽放,象征着希望和美好。接下来,作者抛却三百树的梅花,表现出对家园的无奈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尽惆怅。
“听吹彻玉龙凄咽”一句,音乐的凄婉与景色的孤寂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白鹤和青猿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情感,通过自然的描写与自身的感受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词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海月流光明似镜,冷挂珊瑚七尺”,展现了月光下的海面,明亮而冷清,象征着现实的孤独与内心的空虚。而“砑生绡一枝疏瘦,剪来烟驿”,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寻,尽管身处异地,仍想寄托心意。
整体来看,杨芳灿的这首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世的思考,展现了清代词人的独特风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情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杨芳灿
C. 杜甫
D. 白居易
“廿载辞江国”中“廿”字的意思是:
A. 十
B. 二十
C. 三十
D. 四十
诗中提到的“海月流光明似镜”主要表达:
A. 对海的喜爱
B. 对明亮景象的赞美
C. 对孤独的感慨
D. 对故乡的思念
《江雪》: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
《春江花月夜》:同样以自然景色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生活的哲思。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艺术表现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