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2:52
《梳妆楼》 作者: 姜贻绩 〔清代〕
山名以象或以形,不闻山以楼为名。楼或在山山得名,斯何为以梳妆称。山头众峰呈象巧,奁匣窗台启清晓。方疑布盝圆镜磨,钗股牙梳横列好。山前一峰尤争妍,长肩秀削姑射仙。得非神女行云偶过此,抑或望夫来登久不还。寻碑剥藓空山空,凿斧岂有神鬼工。因象为名本形似,循名责实其安庸。世间名实类如此,耳食目论真儿童。
这首诗讨论了山名的由来。山名通常是因为其形或象,而不曾听说过有“楼”作为山名的。当楼在山中时,山名便由此而来,然而为何偏偏称其为“梳妆”呢?山顶的众多峰峦巧妙地形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像是清晨开启的奁匣和窗台。仿佛在疑惑那布盝的圆镜在磨光,钗和梳子则整齐地排列着。山前的一座山峰尤其美丽,宛如削肩的仙女。难道是神女在云端偶然经过,或者是期待丈夫久登而未归?在这空山中寻访碑刻,剥去苔藓,究竟谁能凿出神鬼的工艺?因为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形状的相似,若循名责实,那么这又算什么呢?世间名实之间大抵如此,耳闻目睹的人不过是若孩童般的无知。
《梳妆楼》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名称与实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梳妆”二字,勾勒出一种优雅而细腻的意象,隐喻着山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在诗人看来,山的名称与其形状并不总是相符,甚至可能存在某种误解。诗中提到的“神女”和“姑射仙”,则将山的美丽与神秘联结在一起,暗示着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最后,诗人以“耳食目论”结束,揭示了人对事物表象的看法常常是肤浅的,值得我们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方疑布盝圆镜磨”用以形容山峰的光滑、秀美;“耳食目论”则是对世人浅薄判断的批评,具有讽刺意味。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名称与实质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表象的反思与对美的赞美,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姑射仙”指的是哪个文化背景下的人物?
“耳食目论”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涵盖了《梳妆楼》的多方面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