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4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41:47
北风行
作者: 李白 〔唐代〕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首诗描写了北风的凶猛与寒冷,表现了诗人对战士的思念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诗的开头提到“烛龙”栖息在寒冷的门前,象征着光明与温暖;接着感叹日月的光辉为何不能抵挡北风的怒号。燕山的雪花大如席,纷纷扬扬落下,映衬出悲凉的氛围。幽州的思妇在寒冬中停止歌唱与嬉笑,愁苦地倚门望着远方的行人,思念着在长城边苦寒中作战的爱人。分别时,爱人提剑出征,留下的仅是一双白羽箭和蜘蛛网上的尘埃,象征着无情的战斗与生死离别。最后,诗人感叹纵然黄河的泥土尚可用来填塞,但那北风与雨雪带来的绝望,却是难以化解的。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01年,卒于762年,以豪放的个性和瑰丽的诗风著称,被誉为“诗仙”。
创作背景:李白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边疆频繁战事,使得许多士兵不得不离开家乡,奔赴前线。诗中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营造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北风行》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北风的愤怒、对战士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开头“烛龙栖寒门”引入了一种对光明的渴望,然而北风的“号怒”打破了这种宁静,表现出战士们面对残酷环境的无奈。接下来的“燕山雪花大如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感。
在情感层面,诗人通过思妇的视角,展现了对离去爱人的深切思念,尤其是“倚门望行人”一句,充分体现了等待与期盼的苦涩。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白羽箭”的意象,象征着战死的无情和生死离别的痛苦,强化了对战争的控诉。
整首诗在氛围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有对北风的愤怒,也有对战士的怀念,交织出了一幅悲壮的画面。李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将个人的悲剧与时代的苦难紧密结合,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深度与广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战士的怀念与对战争带来的伤痛的控诉,展现了人间的无情与无奈,反映了李白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
诗词测试:
“烛龙栖寒门”中“烛龙”象征什么?
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用来表现什么情感?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