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4:16
作者: 贯休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马头宝峰,秀塞寒空。
有叟有叟,真隐其中。
无味醍醐,亦非般若。
白趾碧目,数百潇洒。
苦竹大于杉,白熊卧如马。
金钟撼壑,布水喷瓦。
芙蓉堂开峰月入,
岳精踏雪立屋下。
伊余解攀缘,已是非常者。
更有叟,独往来,与我语。
情无刚强,气透今古。
竹笠援补,芒鞋藤乳。
北风倒人,干雪不聚,
满头霜雪汤雪去。
汤雪去,无人及,
空望真气江上立。
马头山的宝峰屹立,秀美在寒冷的天空之中。
这里有隐士,真正的隐者生活在其中。
无味的醍醐,也不是般若智慧。
白趾碧眼的动物,数以百计,潇洒自在。
粗壮的竹子比杉树还高,白熊卧着像马一样。
金钟响彻山谷,水流喷洒在瓦片上。
芙蓉堂开,月光照入山峰,
岳精在雪中站立于屋下。
我已懂得攀缘的道理,已经是非常之人。
还有一位隐士,独自来往,与我交谈。
情感没有刚强,气息贯通古今。
竹笠补衣,芒鞋和藤制的饮料。
北风将人吹倒,干雪不易聚集,
满头霜雪随着汤水而去。
汤水流去,无人相伴,
我只能空望真气在江上伫立。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隐士生活,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僧侣入山修行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祝福。
《送僧入马头山》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中描绘了马头山的秀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开头两句以“马头宝峰,秀塞寒空”展示了马头山的高耸与秀美,营造出一种清幽的自然氛围。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写动物和自然景观,展示了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隐喻着隐士的自由与潇洒。
诗中提到的“无味醍醐,亦非般若”,则显示了诗人对智慧的理解,强调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暗示在这个隐逸的地方,真正的智慧并不依赖于世俗的追求。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逐渐转向对隐士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非常者”的敬佩和向往。
最后几句描绘了北风与雪的意象,象征着孤独和寒冷,传达出一种无人与共的寂寞心情,最终回归到对真气的追求。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映衬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逐句解析:
马头宝峰,秀塞寒空。
描绘了马头山的高耸与秀丽,营造出清幽的自然景象。
有叟有叟,真隐其中。
提到隐者的存在,暗示他们在山中隐居的生活。
无味醍醐,亦非般若。
强调真正的智慧并非世俗的东西,而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白趾碧目,数百潇洒。
描绘生物的自由,象征山中生活的生机。
苦竹大于杉,白熊卧如马。
强调了自然的丰饶与动物的自在。
金钟撼壑,布水喷瓦。
描述自然的声音与水的流动,形成一种动感。
芙蓉堂开峰月入,岳精踏雪立屋下。
表达了月光照射下的优雅环境与隐士的存在。
伊余解攀缘,已是非常者。
表示对隐士生活的理解与向往。
更有叟,独往来,与我语。
描述与隐士的交谈,传达一种亲近感。
情无刚强,气透今古。
反映诗人对情感的理解与时间的穿越。
竹笠援补,芒鞋藤乳。
体现隐士的生活方式与简朴的生活态度。
北风倒人,干雪不聚,
描绘恶劣天气的情景,象征孤独与冷清。
满头霜雪汤雪去。
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变化。
汤雪去,无人及,
强调孤独与无伴的情感。
空望真气江上立。
最后以“真气”结尾,表达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与真理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马头宝峰”指的是什么地方?
A. 高山
B. 湖泊
C. 城市
D. 沙漠
诗人提到的“无味醍醐”是什么意思?
A. 美味
B. 深刻的智慧
C. 一种饮料
D. 一种食物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寂寞
B. 快乐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