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2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21:52
道士抱琴松下行,松风入耳清凉生。
石梁苔滑不可上,潭水泠泠学琴响。
琴有意兮水无心,水中有龙能听琴。
琴声凄断水流咽,月满空山落松雪。
一位道士在松树下抱着琴行走,松风吹入耳中,令人感到清凉舒适。
石桥上长满苔藓,十分滑,不易攀登;潭水清澈,轻轻流淌,似乎在学习琴声。
琴是有情的,而水却是无情的,水中有龙可以听琴。
琴声凄凉而断续,水流也因此变得哽咽,明月照满空山,松树上的雪纷纷落下。
刘基(1310-1375),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高远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教思想的崇尚。
《题松下道士携琴图》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刘基在诗中通过道士与竹林、潭水的相互映衬,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反映出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与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面,呈现了道士在松树下抚琴的情景。开头两句通过“道士抱琴”与“松风入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道士不仅是一个音乐的演奏者,更是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修行者。接下来的“石梁苔滑不可上,潭水泠泠学琴响”进一步展示了自然的细腻与生动,石桥的滑与潭水的声,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引导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挑战与美好。
“琴有意兮水无心”是全诗的核心句,深刻地揭示了道士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无情之间的对比。道士的琴声充满感情,而水流却是冷漠的。这种对比让人联想到人类情感的脆弱与自然力量的伟大,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最后两句“琴声凄断水流咽,月满空山落松雪”则将整个画面推向高潮。琴声让水流也显得哽咽,而明亮的月光映照着空山,松树上的雪纷纷飘落,形成了一幅静谧而诗意的夜景。这不仅是对道士音乐的赞美,更是对大自然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反思与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通过道士的琴声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和谐与宁静。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主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道士在何处抱琴?
潭水的声音如何形容?
诗中提到水中有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刘基的《题松下道士携琴图》,感受其诗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