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7:58:22
原文展示:
正飞絮人间无主。更听凄凄,碧纱烟语。梦迹空梁,泪痕残照有今古。托身重省,都莫怨狂风雨。自别汉宫来,眄故国平居何处。且住。甚寻常客恨,也到旧家闲宇。天涯又晚,恐犹有野亭孤露。漫目断黯黯云樯,付村落黄昏衰鼓。向暗里销凝,谁念无多桑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飞舞的柳絮,仿佛人间失去了归属。更有那凄凉的声音,似在碧纱中低语。梦中的迹象只在空梁上,泪痕在残照中反射着古今的哀愁。人世间的风雨无常,不必怨恨。自从离开汉宫,我不知道故乡在哪里。暂且停留,纵然是寻常的客怨,也回到旧宅的闲房。天涯已晚,恐怕还有那孤零零的野亭在露天。随意望去,黯淡的云帆在远方,只有村落与黄昏的衰鼓交错。漫无目的地消逝在暗里,谁又会想到这一片桑土的多情?
注释:
- 飞絮:柳絮,象征着飘荡和无归属感。
- 凄凄:形容声音凄凉。
- 碧纱:指轻薄的纱衣,暗示柔弱和飘逸。
- 梦迹:梦中的痕迹,指未能实现的理想或记忆。
- 狂风雨:比喻生活中的波折与苦难。
- 汉宫:指汉朝的宫殿,象征着往日的繁华与荣耀。
- 天涯:远方,表达离别的情感。
- 衰鼓:指村落的鼓声,象征着日落和衰败。
典故解析:
- 汉宫: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宫殿象征着权力与繁华。提到汉宫,往往引起对逝去繁华的怀念与感慨。
- 野亭:野外的亭子,象征着孤独与失落的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洵,清代诗人,他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厚的情感,表达对故乡、往事的思念与惋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经历人生变迁,感受到失落和孤独的时期,反映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开篇以“飞絮”引入,营造出一种轻盈却又无根的感觉,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无所归属。接着,诗中通过“梦迹空梁”与“泪痕残照”的对比,描绘了梦与现实的冲突,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哀愁。再到“托身重省”,似乎在自我开导,不必怨恨生活的不公,而是要面对现实,勇敢地承担命运的风雨。最后一段则在描绘景象中传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世事无常。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飞絮人间无主:飘飞的柳絮无处归依,象征着人无所归。
- 更听凄凄,碧纱烟语:耳边传来的凄凉声音,仿佛是在轻声诉说。
- 梦迹空梁:梦中的痕迹只留在空旷的梁上,象征着失落与回忆。
- 泪痕残照有今古:泪水的痕迹在残余的光照中,承载着古今愁苦。
- 托身重省:自我反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 都莫怨狂风雨:不必怨恨生活的风雨。
- 自别汉宫来:自从离开那繁华的汉宫。
- 眄故国平居何处:遥望故乡,不知道身在何方。
- 且住:暂且停留,停下脚步。
- 甚寻常客恨:即使是寻常的客人也会有怨恨。
- 也到旧家闲宇:也回到了旧日的家。
- 天涯又晚:在遥远的天涯已是黄昏。
- 恐犹有野亭孤露:恐怕还有那孤独的野亭在夜露中。
- 漫目断黯黯云樯:随意观看远方的云帆,显得暗淡无光。
- 付村落黄昏衰鼓:将一切归于村落的黄昏和衰弱的鼓声。
- 向暗里销凝:在暗处慢慢消逝。
- 谁念无多桑土:谁又会在意这片桑土的多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絮比作孤独的人生状态。
- 拟人:让烟语似乎在低声诉说,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梦迹空梁,泪痕残照”,增强了诗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絮:象征漂泊与无根。
- 泪痕:承载了对往事的遗憾。
- 汉宫:代表着繁华的过去。
- 野亭:象征孤独与寂寞。
- 黄昏:暗示着生命的衰退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絮”象征什么?
-
“梦迹空梁”中的“梦迹”指的是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过去的回忆
- C) 现实的困境
- D) 别人的故事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喜庆
- B) 孤独与思念
- C) 自然景观
- D) 友谊
答案:
- B) 孤独
- B) 过去的回忆
- B) 孤独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对比:
- 《长亭怨慢》与《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偏向于孤独与无奈,后者则更强调亲情与温暖。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情感与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