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1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10:30
功名违壮志,戒律负前身。
刘德长欺客,王融却笑人。
残年增受岁,病眼怯逢春。
杖屦知何向,知公未厌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失落和对人生的感慨。功名与壮志背道而驰,戒律又辜负了自己的前身。刘德长(刘备的后代)欺骗了客人,而王融则对别人笑面相迎。年岁渐长,诗人感到身体虚弱,眼睛也因病而不敢迎接春天的到来。手杖和鞋子,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想来你仍然没有厌倦我频繁的来访。
陈师道,宋代诗人,字仲明,号东溪,江苏人。以诗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事,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哲理思考。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时值社会变迁,个人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无奈。
这首诗以简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开篇即以“功名违壮志”道出自己对社会功名的失落与反思,强调了功名与理想的矛盾。接着通过历史人物的比喻,展现人际关系的复杂,刘德长的欺骗与王融的笑容,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矛盾。诗人在残年中感受到岁月的无情,身体的衰老让他对春天的到来心生怯意,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奈与惋惜。结尾处,诗人用“杖屦知何向”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友人的依赖,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透露出对世事的深刻观察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境遇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忧虑。
可将陈师道的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的无奈,但陈师道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