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3:16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我的老朋友文与可为道士王执中画了墨竹,并告诉王执中不必让他人写字,等我苏子瞻来了,再让我作诗在旁边。文与可去世已有八年,而我苏轼才刚刚回朝,见到这幅画,便写下这首诗。这个人是谁呢?他自在地游玩于世。我的诗与草圣的意境相辉映,同时也融入了竹的境界。时常从木石中走出,超越了荒诞奇特的象外之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珍视这幅画,然而在赏析中,只有我最为看重。知音之人古往今来难以相合,忽然之间却又没有多少等待。谁说生死之间隔着距离?再相见恍若龚隗。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才华横溢,风格多样,尤其擅长词和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归朝后,怀念已故友人文与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死的思考,反映出苏轼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不仅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更是苏轼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细腻而深沉,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珍贵情谊,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欣赏。苏轼通过对墨竹的描绘,表达了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正如文与可的品格。诗的最后,苏轼提到“谁云死生隔”,反映出他对生死的独特看法,认为生与死并不是绝对的隔阂,真正的朋友即便在生死之间,亦能心灵相通。这种思想在苏轼的创作中常常出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友谊的坚定信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表达了生死之间的无形纽带,强调灵魂的相通与情感的永恒。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文与可为谁作墨竹?
A. 苏轼
B. 王执中
C. 司马光
答案: B
诗中提到“谁云死生隔”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生死的绝对隔离
B. 友谊的永恒
C. 对死亡的恐惧
答案: B
诗中“草圣”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