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0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00:13
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
萧遘 〔唐代〕
青骨祀吴谁让德,
紫华居越亦知名。
未闻一剑传唐主,
长拥千山护蜀城。
斩马威棱应扫荡,
截蛟锋刃俟升平。
酂侯为国亲箫鼓,
堂上神筹更布兵。
青色的骨骼祭祀吴国,谁能让这份德行流传?
紫色的花在越地盛开,亦是声名赫赫。
未听说有哪一把剑能传于唐主,
长久拥抱千山,守护蜀地城池。
斩马的威势应当一扫而光,
截蛟的锋刃期待着国家的安定。
酂侯为国亲自奏乐鼓舞,
神坛之上更需布置兵力。
萧遘,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历史的关注。其风格凝练、意蕴丰厚,常常融入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通过祭祀张恶子庙,表达对先贤的追思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体现了士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吴国和越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头以“青骨祀吴谁让德”引入,表明了对吴国先贤的追思和尊重,继而用“紫华居越亦知名”来强调越地的声望,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接下来的“未闻一剑传唐主”则转向对当下局势的反思,诗人感叹在国家危难之际,缺乏能够传承武力的英雄,暗示对当时政局的不安与期望。而后面的“长拥千山护蜀城”则描绘了蜀地的险要,表达了对国家防御的期待与责任感。
最后两句“酂侯为国亲箫鼓,堂上神筹更布兵”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计划,强调了士人对于国家重任的承担。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探讨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责任的关系,展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深情与忧虑。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当下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希望,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士人责任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青骨”是指什么?
A. 武器
B. 祭品
C. 书籍
“未闻一剑传唐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唐主的崇拜
B. 对武力不足的忧虑
C. 对历史的无所谓
“酂侯为国亲箫鼓”中“箫鼓”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文化
C. 忠诚与号召
对比杜甫的《春望》,同样在忧国忧民的情感中,杜甫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而萧遘则在怀古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两者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士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