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1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18:32
中秋月(一作廖凝诗)
作者: 李洞 〔唐代〕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半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时节的美丽景色,秋天已经过了一半,夜空中孤独的月光吞噬了星宿,四周没有一丝云彩。众多树木投下稀疏的影子,寒冷的秋风带来了细细的纹路。远远望去,丹桂的香气扑面而来,心中的思绪更加纷乱。
“丹桂”常常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团圆和丰收。在古代,桂花是中秋节的重要象征,诗人通过对桂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李洞,字子安,唐代诗人,生于大历年间,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李洞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富有情感,常常蕴含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节期间,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月景和桂花,表达了自己在这个传统节日里的思绪和情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李洞的《中秋月》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诗的首句“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半分”便设定了一个季节的背景,带给读者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孤光吞列宿”则展现了月光的清冷与孤独,月亮是诗中的主角,它的光辉吞噬了星星,显得格外明亮而孤独。
在“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中,诗人通过描绘树木的影子和寒风的细微波动,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最后一句“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表达了对桂花的思念以及由此引发的思绪纷乱,充分体现了中秋节的团圆主题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却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唐诗的典雅与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中提到的“孤光”指的是什么?
诗人通过“丹桂”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