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8:36
兰陵王·灞桥感柳
作者:樊增祥 〔清代〕
晚烟直。桥下罗纹水碧。长亭柳曾系玉骢,金缕依依可怜色。咸秦岂异国,人识新丰倦客。东风里,一搦楚腰,抱月飘烟不盈尺。騕袅去无迹,叹不似江南,长见帆席。华林嫩叶春虫食。随渭水东去,岳莲西指,雨迎烟送四五驿,直青到河北。恻恻。绮愁积。似摇落江潭,一样凄寂。花开陌上春无极。奈拗颈桥畔,数声风笛。春闺红泪,共夜雨,枕上滴。
全诗翻译:
傍晚的烟雾直盈而上,桥下的水波如罗纹般碧绿。长亭旁的柳树曾系着美丽的白马,金色的丝线依依挂在枝头,令人怜惜。咸秦的美景难道与异国他乡有何不同?人们都认得那新丰的旅人早已疲倦。在东风吹拂的夜晚,轻轻搦起楚腰,犹如抱月的飘烟,无法触及。骏马的身影渐行渐远,叹息着不似江南那般长见帆船的踪迹。华林嫩叶被春虫啃食,沿着渭水奔东,岳莲向西指引,烟雨交加,四五个驿站接连而来,直抵青河北岸。心中感慨,绮丽的愁绪不断积聚,仿佛摇落在江潭之中,一片凄寂。花开在陌上,春意无尽,奈何在拗颈的桥畔,听见几声风笛。春闺中的红泪,与夜雨交融,滴落在枕边。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作山水田园诗,情感细腻,意境优美。
创作背景:
《兰陵王·灞桥感柳》创作于樊增祥游历灞桥时,正值春天,环境优美,激发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感伤。
这首诗通过描绘灞桥的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开头以“晚烟直”引入,营造出宁静的氛围,接着描写桥下碧绿的水面和长亭旁的柳树,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诗中“长亭柳曾系玉骢”生动地描绘了马与柳的和谐,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对“东风里、一搦楚腰”的描写,诗人把女性的柔美与春天的温暖联系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柔情。后半部分则逐渐转向感伤,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离别的惋惜。“春闺红泪,共夜雨,枕上滴”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令人倍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长亭柳曾系玉骢”中的“玉骢”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匹马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品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D. 夏天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喜悦
B. 愤怒
C. 愁苦
D. 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