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9:0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08:00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
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
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勿言无知己,躁静各有徒。
兰台七八人,出处与之俱。
旬时阻谈笑,旦夕望轩车。
谁能雠校闲,解带卧吾庐。
窗前有竹玩,门处有酒酤。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这首诗描绘了帝都繁华的名利场,鸡鸣时分却没有安宁的居所。只有那些懒散的人,太阳高照时头发还未梳理好。人们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升迁与退却的情况也各自不同。幸好我生活在太平的时代,皇帝喜欢文人雅士。小才华难以大用,文书的校对工作在秘书处。每三十天去两次省里,因而得以养成懒散的习惯。我的茅草屋有四五间,只有一匹马和两个仆人。月俸一万六千,生活上也有剩余。既没有衣食的牵挂,也少了人际关系的束缚。因此我使得年轻的心灵,每天都过得悠闲自在。不要说没有知己,躁动与安静各有各的朋友。兰台里有七八个人,和我一样出入。闲暇时阻挡彼此的谈笑,早晚都渴望着车马的来往。谁能在闲暇时分纠正文字,解开腰带在我小屋里休息?窗前有竹子的玩意,门口有酒的贩卖。用什么来招待君子,几根竹竿对着一壶酒。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长恨歌》、《琵琶行》流传甚广,深受后世喜爱。
本诗作于白居易担任校书郎期间,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白居易在政治上并未获得太大的权力,而更多地沉浸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闲适生活中。诗中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由闲适的向往。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时为校书郎》是白居易在闲居时所作,传达出他对名利场的厌倦与对简单生活的享受。开篇即点明了帝都的喧嚣和名利的追逐,鸡鸣时分却无安居之处,展现了一种对于世俗繁华的不满与逃避心理。诗中对“懒慢者”的描写,表达了白居易对生活节奏的自我调适,他选择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这句诗体现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感激,但同时又有着对小才难以大用的无奈。他的生活条件虽好,俸钱丰厚,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更看重内心的自由和安逸。诗的最后部分,描绘了他日常生活中的惬意情景,窗前的竹子和门口的酒,都象征着一种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描写,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白居易对当时名利场的深刻洞察与超然态度,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思考深度。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
描述了繁华都市中名利的争夺,早晨的鸡鸣声却无法带来安宁的生活。
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
只有懒散的人,太阳已经高升,头发却还没有梳理好,体现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
人们的才能和性格各不相同,升迁与退却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感恩于当时的太平盛世,皇帝对文人的喜爱给予了他一定的保障。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自感小才华难以施展,校对文书的工作被安排在秘书处,显得有些无奈。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每三十天去两次省里,因而逐渐养成了懒散的习惯。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自己的茅屋只有四五间,生活简单,仅有一匹马和两个仆人。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月俸一万六千,生活上也算宽裕。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没有衣食的牵挂,也少了人际关系的束缚,体现了自由的生活状态。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使得年轻的心灵,每天都过得悠闲自在,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勿言无知己,躁静各有徒。
虽然没有知己,但躁动与安静各有各的朋友,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多元。
兰台七八人,出处与之俱。
兰台中有七八个人,生活与我一样,形成一种归属感。
旬时阻谈笑,旦夕望轩车。
闲暇时阻挡谈笑,早晚都渴望着车马的来往,体现出对生活变化的期待。
谁能雠校闲,解带卧吾庐。
有谁能在闲暇时纠正文字,解开腰带在我小屋里休息,表现出一种对闲适生活的渴望。
窗前有竹玩,门处有酒酤。
窗前有竹子的玩意,门口有酒的贩卖,营造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氛围。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用什么来招待君子,几根竹竿对着一壶酒,象征着对友人的热情与简朴。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繁华名利的不屑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在太平盛世中,他选择了远离名利,享受自己内心的自由与安宁,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懒慢者”主要指什么样的人?
A. 忙碌的人
B. 追逐名利的人
C. 悠闲的人
D. 学者
诗中提到“俸钱万六千”,这说明了什么?
A. 生活贫困
B. 生活富裕
C. 生活忙碌
D. 生活简单
答案:1. C 2. C 3. B
可以将白居易的这首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白居易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闲适,而杜甫则更注重对社会困境的描绘。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