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访韦楚老不遇

《访韦楚老不遇》

时间: 2025-07-27 22:35:23

诗句

昔日征黄绮,余惭在凤池。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2:35:23

原文展示

昔日征黄绮,余惭在凤池。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

白话文翻译

过去我曾在黄绮路上征战,心中羞愧,独自留在凤池;如今我带着邀请的心情来找隐士,却遗憾没有见到他在琼枝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黄绮:指的是古代的黄绮路,象征征战之路。
  • 余惭:我感到羞愧。
  • 凤池:凤池是指一种美丽的池塘,象征高雅和清净。
  • 招隐士:邀请隐士,意指希望能得到隐士的指教或共鸣。
  • 琼枝:琼枝指的是美丽的树枝,象征高洁的人或境界。

典故解析

  • 隐士:古代士人选择隐居以避世俗,追求自我修养与道德理想。
  • 凤池:在古诗中常用以形容清幽高雅的环境,象征着理想的生活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5年-849年),字君复,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常常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及对政治的失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德裕在某次出行中,寻访隐士韦楚老却未能如愿的情景。诗中流露出对隐士的向往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访韦楚老不遇》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开头提到“昔日征黄绮”,让人联想到战火纷飞的岁月,诗人曾经在这样的环境中奋斗,心中难免生出羞愧之感。这里的“余惭在凤池”则传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仿佛在对比自己与隐士的境界,越发显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今来招隐士”一句则显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想要拜访韦楚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然而,结尾的“恨不见琼枝”,表达了诗人对未能见到隐士的遗憾,也隐含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无法实现的失落感。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整首诗在短短的字句中,展现出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日征黄绮:指诗人过去曾经在战场上拼搏,经历了艰难困苦。
  • 余惭在凤池: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与羞愧,暗示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现实的失落感。
  • 今来招隐士:转折句,表明诗人此行的目的,带着期待和希望。
  • 恨不见琼枝:结尾的遗憾流露出诗人对隐士的敬仰及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昔日征黄绮,今来招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隐士比作“琼枝”,强调其高洁与难得,突出诗人对隐士的仰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了唐代士人特有的忧国忧民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绮:象征战争与奋斗的艰辛。
  • 凤池:象征理想中的栖息地,体现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琼枝:象征隐士的高洁与稀有,代表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绮”象征什么?
    A. 隐士生活
    B. 战争与奋斗
    C. 自然风光

  2. “余惭在凤池”中,诗人感到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A. 见不到朋友
    B. 自身处境与理想生活的差距
    C. 战争失败

  3.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快乐
    B. 失落与遗憾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隐士生活的诗篇。
  • 孟浩然的《春晓》:描写自然景象,反映隐逸心境。

诗词对比

李德裕与王维的诗歌作品都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李德裕的诗更多地强调了个人的失落与遗憾,而王维则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诗人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李德裕诗文集》

相关查询

致明赠茯苓如婴孩状以诗为报 蔡子强挽章 次彭资深韵 清泉亨老寄鼓枕二首 馀柑 再和六四叔所赋十二相属诗 闻筝作 送六四叔之茶陵 次韵张守秋怀四首 望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酉字旁的字 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斤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陋巷箪瓢 袭人故智 超授 男不与女斗 木字旁的字 超群拔萃 患结尾的成语 移山倒海 朦杝 曰字旁的字 披袍擐甲 谄谗 高举深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