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3:41
昔日征黄绮,余惭在凤池。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
过去我曾在黄绮路上征战,心中羞愧,独自留在凤池;如今我带着邀请的心情来找隐士,却遗憾没有见到他在琼枝上。
李德裕(785年-849年),字君复,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常常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及对政治的失望。
这首诗是李德裕在某次出行中,寻访隐士韦楚老却未能如愿的情景。诗中流露出对隐士的向往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访韦楚老不遇》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开头提到“昔日征黄绮”,让人联想到战火纷飞的岁月,诗人曾经在这样的环境中奋斗,心中难免生出羞愧之感。这里的“余惭在凤池”则传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仿佛在对比自己与隐士的境界,越发显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今来招隐士”一句则显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想要拜访韦楚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然而,结尾的“恨不见琼枝”,表达了诗人对未能见到隐士的遗憾,也隐含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无法实现的失落感。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整首诗在短短的字句中,展现出深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了唐代士人特有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中提到的“黄绮”象征什么?
A. 隐士生活
B. 战争与奋斗
C. 自然风光
“余惭在凤池”中,诗人感到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A. 见不到朋友
B. 自身处境与理想生活的差距
C. 战争失败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快乐
B. 失落与遗憾
C. 愤怒
李德裕与王维的诗歌作品都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李德裕的诗更多地强调了个人的失落与遗憾,而王维则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诗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