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悲歌二(一作《悲歌》,一作《短歌行》)

《悲歌二(一作《悲歌》,一作《短歌行》)》

时间: 2025-04-29 23:43:09

诗句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

我欲汲井井泉遥。

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3:09

原文展示

悲歌二 (一作《悲歌》,一作《短歌行》)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白话文翻译

我想要飞升到天空,但天高得遥不可及;我想要渡过河水,却没有桥可走。我想要上山,但山路崎岖难行;我想要汲水,却发现井水遥远难觅。如今的越人身披翠绿的衣衫,不知今夕是何时,独自站在沙滩边,江草一片碧绿。紫色的云彩飞翔,想要寄出书信,但不知白云何处能遇见来访的客人。

注释

  • :想要。
  • 升天:指飞升或到达高处。
  • 隔霄:高空,指遥不可及的天空。
  • 渡水:指过河。
  • 汲井:指从井中取水。
  • 越人:指越地的人,可能暗指越南或指代一种地方文化。
  • 翠被:身披翠绿衣物,形容美丽。
  • 独立:独自站立。
  • 紫燕西飞:形容天边的紫色云彩,似乎在飞翔。
  • 寄书:传递书信。
  • 白云:象征自由漂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约715年-约770年),字君亮,号松溪,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悲歌二》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距离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悲歌二》以其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情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诗的开头几句通过“我欲”句式的重复,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想要升天、渡水、上山、汲井,但都因为现实的阻碍而无法实现。这种强烈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诗中“越人翠被今何夕”一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孤独感。越地的人物形象,似乎寓意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独立在沙边,诗人不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是在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最后两句“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则引人深思。诗人希望通过书信与他人交流情感,却又不知道该向何处寄送,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人对理想与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无奈,令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欲升天天隔霄: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然而现实却是天高云淡,难以触及。
  2. 我欲渡水水无桥:表明了渴望跨越障碍的心情,但现实中却没有可行的道路。
  3. 我欲上山山路险:想要攀登高峰,然而艰险的山路让这个愿望难以实现。
  4. 我欲汲井井泉遥:渴望得到生存的资源,但取水的距离却让人感到无奈。
  5. 越人翠被今何夕:引入了越地的美丽形象,反映了时光的流逝与不确定性。
  6. 独立沙边江草碧:描绘了孤独的身影与美丽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对比。
  7. 紫燕西飞欲寄书:表达了对交流的渴望,同时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
  8. 白云何处逢来客:对远方来客的渴望,却又无从得知他们的踪迹。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语言更为工整。
  • 排比:通过“我欲”句式的排比,强化诗人渴望与无奈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最终形成一种深刻的悲凉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升天:象征理想与自由。
  • 渡水:象征跨越障碍与挑战。
  • 上山:象征追求高远的目标。
  • 汲井:象征对生活资源的渴望。
  • 越人:象征美好生活的向往。
  • 紫云:象征情感的寄托。
  • 白云:象征自由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顾况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我欲升天天隔霄”的意思是?

    • A) 我想飞到天上
    • B) 我想下山
    • C) 我想渡水
  3. 诗中提到的“越人”指的是?

    • A) 陌生人
    • B) 越地的人
    • C) 游子

答案

  1. B) 唐代
  2. A) 我想飞到天上
  3. B) 越地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比较顾况的《悲歌二》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描绘,但顾况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李白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豪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顾况诗集》

相关查询

侧犯·咏芍药 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 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湖上寓居杂咏 其十二 嘲林可山称和靖七世孙 华藏寺云海亭望具区 汉宫春(次韵稼轩) 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十首 其八 次韵武伯 卜算子·藓干石斜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徬徨失措 至字旁的字 疾言遽色 钻隙逾墙 朴结尾的成语 肤如凝脂 懂事 赤字旁的字 跳蚤市场 龝字旁的字 止字旁的字 星火燎原 克字旁的字 无成子 窜却 叹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