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47:05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
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
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天宝年间,李白已逝,六艺也已消失。
国风的伟大本源,因衰亡而失去了王者的泽润。
而今,先生(指古代的诗人或文人)复生,文化的精髓确实难以缺失。
下笔可以见证兴亡,所陈述的词句充满风骨。
在高秋时节,弹奏几曲琴音,澄澈的潭水映出一轮明月。
谁来担任采诗的官员,怎忍心让这优美的诗篇不流传?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字君房,唐代诗人,因其悲苦的生平而有“穷人诗人”之称。他的诗风多以悲壮、深沉著称,常常反映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矛盾。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力衰落、社会动荡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读张碧集》是孟郊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深切思考,诗中开篇提到天宝年间的李白去世,暗示着盛唐文化的衰落。接着,诗人感慨国风的伟大本源在于诗歌的传承与发扬,但如今却因国家的动荡而失去了王者的泽润。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引发对文化的忧虑与反思。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希望,强调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文化的精髓依然难以消失。诗人以“下笔证兴亡”来表明诗歌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历史的见证。高秋时节的琴音和澄潭中的明月,象征着一种宁静与美好,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最后一句以“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结束,表达了对诗歌流传的期待,隐含着对当权者的不满,呼唤对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通过“高秋”和“澄潭”形成的对照,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动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与历史兴衰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当代文化现状的深思。
诗词测试:
《读张碧集》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孟郊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天宝太白殁”指的是哪位诗人的去世?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李白
D. 王维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宁静
C. 愤怒
D. 失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