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1:36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作者:谢灵运 〔南北朝〕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晨曦未现、云雾缭绕的山谷溪涧中行走的情景。猿声在晨曦前响起,山谷中幽静,光线尚未出现。岩石下的云雾仍在聚集,花朵上的露水依然晶莹。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路途是漫长而曲折的。经过急流的涧水,攀登栈道也显得陡峭而艰难。溪流的沙洲重重叠叠,乘着水流飘荡,时而回旋。浮萍在深水中漂浮,菰蒲在清浅水中冒出。依靠石头可以汲水,攀爬树林可以采摘叶子。想见山那边的人,仿佛薜萝就在眼前。握住兰草只是在徒劳地结交,而折断麻草却难以展开内心的烦恼。情感常常是因欣赏而美丽,但事情混淆,究竟是谁来分辨?看着这些遗留的物品,心中反思,最终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谢灵运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感悟,表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融合情感与自然,强调对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感受。
作者介绍:谢灵运(385年-433年),字景仁,号逸人,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擅长山水诗,作品以清新脱俗著称。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谢灵运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常常寻求自然的慰藉。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描绘山水自然,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的渴望。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充分展示了谢灵运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开篇描绘了清晨的宁静,猿声和山谷的幽静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中对光线与露水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感。在行走的过程中,诗人不仅是在描述景色,更是在探索自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通过对山路的描绘,表现了行走的艰难与曲折,象征着人生路途的坎坷与不易。在这条路上,诗人时而流连于水边,时而攀爬树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对自然的享受,也是对内心深处情感的反思。
最后,诗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握住兰草和折断麻草的比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情感:人与自然的交流并不总是美好,反而可能带来困惑与迷茫。整首诗在描绘美好自然的同时,透视了人类情感的挣扎与追寻,展现了谢灵运独特的诗人气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猿鸣”象征什么?
“握兰勤徒结”中的“兰”象征什么?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对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