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时间: 2025-05-07 18:59:12

诗句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59:12

原文展示: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作者: 谢灵运 〔魏晋〕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山绝顶的所见所感。作者在山中行走,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越往远处走,步伐越不能停止。他希望能遮蔽日夜,经历圆缺交替的变化。手扶山壁,窥探龙池;攀爬树枝,俯瞰乳穴。山峡突然打开,平坦的道路却已经消失。山峦重叠交错,来往的痕迹无影无踪。昼夜都遮蔽了日月,四季都共享霜雪。

注释:

  1. 山行非有期:在山中行走没有固定的时间。
  2. 弥远不能辍:越是向远方走,就越是不能停下。
  3. 掩昏旦:遮蔽日夜的变换。
  4. 龙池:传说中龙居住的池塘。
  5. 乳穴:指山中的穴洞,形状像乳房。
  6. 积峡:山谷重重叠叠。
  7. 踪辙:行走留下的痕迹。

典故解析:

“龙池”与“乳穴”均为山中著名的自然景观,常用于古代文人描绘山水之美。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地方,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代表,借此山水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灵运(384年-433年),字景仁,号称谢家山水诗的开创者,生于魏晋时期,是著名的山水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谢灵运游览庐山期间,表达了他对庐山雄伟景观的赞美以及在自然中的沉思与迷惘。庐山不仅是风景名胜,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来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谢灵运对庐山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诗中通过描绘山的高峻、险峻,表现了作者在山中行走的孤独与执着。开篇“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心境——在这无尽的山行中,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只有对自然的探索才是他追求的目标。

随着诗意的发展,作者通过“掩昏旦,遂复经圆缺”的描写,展示了时间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常,日夜更替、圆缺交替的自然法则,反映出他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而“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则通过细致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庐山的雄伟之中,仿佛能感受到那种亲近自然的愉悦。

全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由孤独到思索的转变,最后通过“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总结出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山行非有期:表明在山中行走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强调自由与探索的精神。
    • 弥远不能辍:深入自然的过程中,越是远行越是难以停下,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向往。
    • 但欲掩昏旦:希望能隐藏在自然的怀抱中,体验日夜轮回的变换。
    • 遂复经圆缺:经历了自然的变化,也感悟到生命的无常。
    • 扪壁窥龙池:用手触摸山壁,窥探龙池,展现对自然的亲近与探索。
    • 攀枝瞰乳穴:爬上树枝,俯瞰山中的穴洞,继续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积峡忽复启:突然间峡谷打开,平坦的道路却不知去向,表现出不确定性与探索的艰难。
    • 平途俄已绝:平坦的道路消失,表明自然的险峻与不可捉摸。
    • 峦垅有合沓:山峦重重叠叠,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复杂。
    • 往来无踪辙:来往的痕迹消失,表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昼夜蔽日月:四季变换中,日月被遮蔽,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冬夏共霜雪:无论季节如何变换,霜雪常在,强调自然的恒常与人类的短暂。
  2.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龙池”、“乳穴”比喻自然的神秘与亲近。
    • 拟人:山川被赋予情感,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如“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索自然和人生的关系,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

意象分析:

  1. :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雄壮,代表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2. 龙池:寓意神秘与力量,代表着自然的深邃与不可知。
  3. 乳穴:象征自然的温柔与滋养,表现出自然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主要描绘了哪个地方的自然景观?

    • A. 泰山
    • B. 庐山
    • C. 华山
    • D. 峨眉山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龙池”象征着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对/错)

答案

  1. B
  2. 神秘与力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样描绘了庐山的壮丽,但更侧重于表现瀑布的气势与奔放,而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则更注重个人在自然中的迷惘与思考。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作者:李白
  2. 《山水诗研究》 - 作者:谢灵运
  3. 《魏晋南北朝诗人传》 - 作者:王明珂

相关查询

九日木犀未开 其二 九日 九日古愚丈易门蔚云芝房东岩家竹轩爱吟斋小饮并结竹溪吟社以菊花开日即重阳为韵得即字 九日限韵 其一 九日归自南山 九日丁喻二丈约访太史赵公山庄值雨不遂夜遂同集署中对菊 九日会极目亭 九日同孙少参姜佥宪王参戎衡州石鼓山登高 其一 九日 其六 九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得命 神光 糹字旁的字 衣裳楚楚 鼠雀之辈 貌开头的成语 飞字旁的字 白花心血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蛋子 恨海难填 舒啸 舌字旁的字 手到拿来 火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