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塞下曲

《塞下曲》

时间: 2025-05-02 11:55:21

诗句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5:21

塞下曲

原文展示: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白话文翻译:

伏波只希望能将尸体带回,定远何必生入关?
不要让船只只回到海底,仍然留下一箭射向天山。

注释:

  • 伏波:指的是“伏波将军”,常用来形容勇猛的将领。这里暗指诗人希望能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 裹尸:指包裹尸体,表明对死后归乡的期盼。
  • 定远:地名,诗中表示战斗的区域或方向。
  • 生入关:可能意味着进入边关,形容进入危险的战斗状态。
  • 只轮:指船只,传说中的轮子。在这里比喻归来的船只。
  • 天山:中国西北的山脉,象征着遥远和艰难的征途。

典故解析:

“伏波”出自历史上著名的将领,通常被视为忠勇之士。该诗提到的“箭射天山”,也可以看作是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公元746年-公元827年),字贞元,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士兵的关怀。

创作背景:

《塞下曲》创作于边塞战乱时期,李益在此诗中抒发了对家国的忠诚与对战士们身世的忧虑,表达了渴望为国捐躯的豪情。

诗歌鉴赏:

《塞下曲》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开头两句“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直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诗人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而战,宁愿死后归乡也不愿生还。后两句“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则营造出一种激昂的战斗气氛,渴望尽一份力,留下名号。全诗在情感上既有悲壮,又不乏豪情,体现了士兵对荣誉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伏波惟愿裹尸还: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的渴望,愿意为国捐躯。
  2. 定远何须生入关:强调宁死不屈的决心,带出对战斗的无畏。
  3. 莫遣只轮归海窟:对归乡的渴望,寓意着将士们不愿意轻易放弃生命。
  4. 仍留一箭射天山:象征着勇气与斗志,尽管身处险境,仍不愿放弃战斗。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归乡比作“裹尸”,增强了哀伤的情感。
  • 夸张:用“射天山”来表达激昂的战斗精神。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士兵的英勇,表现了对战争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生死的沉重思考,也有对战斗荣誉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伏波:象征着勇敢与牺牲。
  • 裹尸:代表对死亡的接受与对故土的思念。
  • 天山:象征着遥远的征途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益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伏波”指的是:
    A. 一个地名
    B. 一位将军
    C. 一种武器
    D. 一种诗体

  3. “仍留一箭射天山”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 渴望归乡
    B. 表达勇气与斗志
    C. 追求荣华富贵
    D. 反对战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出塞》与《塞下曲》:同为边塞诗,前者强调离别与思乡,后者则更突出英勇与牺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初见庐山 假山小池 春日杂兴 龟堂 对食有感 旅舍偶题 杂兴 书志 幽事绝句 对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绝国殊俗 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苦节 有效射程 舌字旁的字 海琛 包含杀的成语 南面称王 送气 离鸟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麦字旁的字 瓜字旁的字 又字旁的字 绿林豪杰 携手接武 丶字旁的字 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