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4:26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唐代〕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回乐峰前的沙子像雪一样洁白,
受降城外的月光像霜一样皎洁。
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吹响的芦管,
整夜征战的士兵都在思念故乡。
此诗中提到的“回乐峰”和“受降城”都与唐代的边塞生活息息相关,表现了士兵在战争中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沙、月、笛等意象,传达出了一种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李益,字义山,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活动于边塞,擅长边塞诗,作品多表达对战争、思乡的感慨。
这首诗写于边塞,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战士在长途征战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正值战争时期,士兵远离家乡,心中充满了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边塞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士兵在异乡夜晚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开头两句,诗人用“沙似雪”和“月如霜”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既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又暗示了士兵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芦管”声则是对战士情感的直接表达,芦管的悠扬声响唤起了士兵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月光、沙地与笛声交织,形成了诗人对战士情感的深刻洞察。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极为精妙,既有视觉的描绘,又包含了听觉的感受,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那种身处边塞的清冷与思乡的热烈。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在边境征战中的士兵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冷清夜晚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尤为常见,反映了诗人对人性深处的关怀。
诗中“回乐峰”前的沙子被比作什么?
诗人对“芦管”的声音有何感受?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士兵在战争中的什么情感?
比较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表现了边塞士兵的孤独与思乡,但李益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而王昌龄则通过战斗的激烈和士兵的勇敢来表现对故乡的寄托与思念。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