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8:45
汲冢怀古
作者: 王恽 〔元代〕
迩迤伍城郡,背水犹陈图。
魏陵废已久,磅礴如覆盂。
草树惨不春,穿穴狐狸墟。
我来登其颠,怀古心踌躇。
忆当战国际,安釐亦狂且。
泽麋被皋比,坐为秦人驱。
败亡自此始,保邦何乃疏。
不知身后藏,安用书十车。
上窥姒与商,下逮苍周书。
零乱竹简光,诡说何纷拿。
征南辨已详,多出行怪徒。
稽古不适正,死为毛颖诬。
其中亟当辨,阿衡被夷诛。
孔子修六经,亦已防奸污。
大书一德后,薨葬开亳都。
在易最奇法,安取理所无。
兹焉万世程,洋洋真圣谟。
何烦事幽赜,致远泥所趋。
长歌望陵去,乐过风乎雩。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汲冢地区的怀古之情。诗中提到伍城郡,背水而筑的场景,显示出历史的沧桑。魏陵过去的繁华早已不在,现如今荒凉得如同被覆盂一般。草木枯萎,狐狸在废墟中穿穴而出。作者登高望远,心中充满对历史的沉思。回忆往昔,战争的动乱使安釐变得狂妄,泽国的麋鹿也被秦人驱逐。国家的败亡正是从此开始,保卫国土为何如此疏忽。身后的历史被掩藏,何必用十车的书籍来传承?向上可以窥探夏朝和商朝的历史,向下则能追溯到周朝的文献。竹简的光辉零乱,虚假的说法何其纷杂。南征北战的事情已经很清楚,却总有诡谲的人在其中。追溯历史并不符合正道,死于毛颖之事更是冤屈。这里面亟须辨明,阿衡被清算。孔子修订六经,也是为了防止奸邪的侵扰。大德之书流传万世,亳都的葬礼也显得庄重。在《易经》中有奇特的法则,何以取用不合理的事物?如今的万世之程,洋洋洒洒是真正的圣贤之道。何必去烦恼那些幽深的道理,远离泥沼的困境。长歌一曲望向陵墓,乐声飘荡在风中。
王恽,元代诗人,字仲明,号退庵,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风格清新自然。
《汲冢怀古》写于元代,正是元朝统治下汉人反思历史、追寻文化根源的时期。汲冢作为历史遗址,激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兴亡、文化传承的深切思考。
《汲冢怀古》是一首饱含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王恽在诗中通过对汲冢的描绘,表现了对古代文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开篇便以“迩迤伍城郡,背水犹陈图”引入,描绘出地势的延绵和历史的遗迹,令人感受到一种苍凉的历史感。
诗中多次提及战争与国家的兴亡,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尤其是提到“败亡自此始,保邦何乃疏”,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的失误与历史的教训。王恽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彰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强调真正的智慧与德行应当成为后世的教诲。
此外,诗中丰富的历史典故和隐喻,增添了诗作的深度与层次感。通过“征南辨已详,多出行怪徒”等句,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感与关切。
整首诗在意象上极为丰富,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王恽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思维和对历史的敬畏。诗的结尾“长歌望陵去,乐过风乎雩”,以歌声送别历史,既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又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留下了深远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历史遗迹与思考国家兴亡,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反思。王恽以丰富的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展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历史教训对未来的启示。
选择题:王恽在诗中提到的古代朝代有哪些?
填空题:诗中提到“败亡自此始,保邦何乃____”。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轻视。(对/错)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汲冢怀古》的诗意与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