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4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43:20
嵩岳闻笙
作者: 刘希夷 〔唐代〕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月亮从嵩山升起,照亮山间的空旷。
山中人喜爱这清幽的景色,披散长发卧于秋风中。
风停时夜空多么清晰,独自的夜晚虫鸣声声。
仙人不可见,乘着月光在近处吹笙。
红唇吸取灵气,玉指拨动着真声。
这真声究竟是哪一曲,仿佛是三山间鸾鹤的情歌。
以前我曾远离尘世俗务,愿意聆听这样的曲子。
如今来到嵩山的山岑,何其幸运能听到这幽美的音律。
神仙为我奏乐,笙歌铭刻在我心中。
刘希夷,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体现出一种隐逸的情怀。
《嵩岳闻笙》创作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在嵩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清幽自然和高雅音乐的向往,也折射出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嵩岳闻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描绘出月光洒在山间的宁静之美,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山中隐者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密感和生活的淡泊。在“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的描写中,诗人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对超凡境界的渴望。
诗中每一句都透露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尤其是“愿言闻此曲”一联,传达出对音乐的向往与对生活的反思。整首诗流露出一种隐逸的情怀,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尘世的超然,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热爱、对高雅音乐的向往及对尘世生活的超脱。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山景和隐者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嵩山”是中国的哪一座山?
诗中“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中“真声”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