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

《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

时间: 2025-05-02 11:13:17

诗句

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

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

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3:17

原文展示:

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

白话文翻译:

手持长剑,远赴万里之外,独自面对辽海东边的孤城。旌旗在落日下显得忧愁,鼓角声在悲风中显得雄壮。边疆的尘土平息,烽火熄灭,戍守的堡垒空无一人。军营正处在休息时间,我放下手中的策杖,向元帅致敬。

注释:

  • 仗剑:手持长剑,象征武士的装备和决心。
  • 孤城:指边疆的孤立城池。
  • 辽海东:指辽东半岛东部的海域。
  • 旌旗:军队的旗帜。
  • 鼓角: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
  • 野迥:边疆的旷野。
  • 边尘息:边疆的战事平息。
  • 烽消:烽火熄灭,表示战事结束。
  • 戍垒:边防的堡垒。
  • 辕门:军营的大门。
  • 投策:放下手中的策杖,表示放下武器或工具。
  • 元戎:军队的统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作于唐代边疆战事频繁时期,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一位武士远赴边疆的情景,通过对边疆孤城的描绘,表达了战士的孤独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武士远赴边疆的情景,展现了边疆的孤寂和战士的悲壮。诗中“仗剑万里去”一句,即显示了武士的决心和勇气,又暗示了旅途的艰辛。“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后两句“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则表达了战事平息后的宁静,以及战士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仗剑万里去”:武士手持长剑,远赴万里之外,显示了武士的决心和勇气。
  • “孤城辽海东”:孤立的城池位于辽东半岛东部的海域,强调了边疆的孤寂。
  • “旌旗愁落日”:军队的旗帜在落日下显得忧愁,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
  • “鼓角壮悲风”: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在悲风中显得雄壮,进一步增强了悲壮气氛。
  • “野迥边尘息”:边疆的旷野上,战事平息,尘土不再飞扬。
  • “烽消戍垒空”:烽火熄灭,戍守的堡垒空无一人,表达了战事结束后的宁静。
  • “辕门正休暇”:军营正处在休息时间,战士们得以暂时放松。
  • “投策拜元戎”:武士放下手中的策杖,向军队的统帅致敬,显示了对统帅的尊敬。

修辞手法:

  • 比喻:“旌旗愁落日”中的“愁”字,将旌旗拟人化,比喻为忧愁的人。
  • 拟人:“鼓角壮悲风”中的“壮”字,将鼓角声拟人化,比喻为雄壮的人。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孤城的描绘,表达了战士的孤独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同时也表达了战士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仗剑:象征武士的装备和决心。
  • 孤城:象征边疆的孤立和战士的孤独。
  • 旌旗:象征军队的存在和战士的忧愁。
  • 鼓角:象征军中的号令和战士的悲壮。
  • 野迥:象征边疆的旷野和战事的平息。
  • 烽消:象征战事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 戍垒:象征边防的堡垒和战士的坚守。
  • 辕门:象征军营的大门和战士的休息。
  • 投策:象征放下武器和工具,表示对和平的向往。
  • 元戎:象征军队的统帅和战士的尊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仗剑万里去”表达了什么? A. 武士的决心和勇气 B. 武士的孤独和忧愁 C. 武士的旅途艰辛 D. 武士的和平向往 答案:A

  2. “旌旗愁落日”中的“愁”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3. 诗中的“烽消戍垒空”表达了什么? A. 战事的结束 B. 战士的孤独 C. 边疆的孤寂 D. 战士的悲壮 答案:A

  4. 诗中的“投策拜元戎”表达了什么? A. 武士的决心和勇气 B. 武士的孤独和忧愁 C. 武士的和平向往 D. 武士对统帅的尊敬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的孤寂和战士的悲壮。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戴叔伦《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两首诗都描绘了边疆的孤寂和战士的悲壮,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边疆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戴叔伦《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戴叔伦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理解戴叔伦的诗歌有帮助。
  • 《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专门研究古代边塞诗的著作,对理解戴叔伦的边塞诗有帮助。

相关查询

壬午再过西禅超师化去一年追感遂赋庭字 清溪许希贤自号拙逸为赋四绝 清溪许希贤自号拙逸为赋四绝 禽言四首 禽言四首 禽言四首 禽言 迁椒 彭蠡阻风 陪外舅谨斋洎雅山准轩三吴先生游西园摘新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无明火 包含闺的词语有哪些 鸱张蚁聚 蹙趋 走之旁的字 事缓则圆 飠字旁的字 包含糊的词语有哪些 犬字旁的字 辞致雅赡 革字旁的字 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秋末 閠字旁的字 荡开头的成语 超耗 孜孜以求 嫦娥奔月 一推六二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