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0:27
砚林钱塘江上人,祖述龙泓丁隐君。
负米踏麴供其亲,余力读书常龂龂。
下数汉唐上周秦,鼎彝碑碣通说文。
篆刻绝艺无等伦,与诸鸿博张一军。
词科掌录扬清芬,庭前诸子皆有闻。
张纱古弄屋荆榛,集庆寺后荒秋坟。
独留遗像传风神,抱膝坐石全天真。
叶子好学忘清贫,暇操铁笔镌贞珉。
私淑前哲香瓣薰,艺林名重同千春。
诗中描绘了一位隐居于钱塘江边的丁隐君。他背负着米粮,踏着麦秸来供养父母,自己却常常在书中沉浸,勤奋好学。诗人追溯汉唐、周秦的历史,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文字。丁隐君在篆刻艺术上造诣极高,堪比众多名家,尤其是在词科方面更是声名显赫,庭前的弟子们对此早有耳闻。诗人回忆起在张纱古弄的情景,以及在集庆寺后荒凉的秋坟。丁隐君的遗像依然传递着他高雅的风范,他常常抱膝而坐,神情恬淡,表现出一种天真的气质。诗人赞扬丁隐君好学的精神,尽管生活清贫,却依然以铁笔雕刻出持久的艺术。最后,诗人私下向前辈学习,感受着艺术的芬芳与积淀。
丁丙(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书法和篆刻,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此诗写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丁隐君的赞美和对其文化成就的钦佩。诗中提及的隐君代表了那些在生活中保持清贫而又勤奋学习的文人形象,体现了清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崇尚。
这首诗通过丁隐君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风范与追求。诗的开头就引入了江南的自然背景,描绘出了一幅优雅的文化图景。丁隐君负米供亲的形象,展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突出了一种传统的儒家价值观。接着,诗人通过历史的回溯,强调了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表现出对汉唐、周秦时代的敬仰。
在艺术方面,诗中提到丁隐君的篆刻技艺,显示出他在艺术上的独特才能。诗人在称赞其成就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最后,诗人通过对丁隐君遗像的描写,展现了其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典范,强调了艺术与智慧的永恒价值。
整首诗构建了一个典雅、深邃的文化氛围,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令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人精神,赞美丁隐君的勤奋、孝顺与艺术成就,表现出对知识与艺术的不懈追求。
诗中提到丁隐君以何种方式供养父母?
A. 负米踏麴
B. 打工赚钱
C. 生活拮据
D. 读书写诗
诗中提到丁隐君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在哪方面?
A. 绘画
B. 词科
C. 篆刻
D. 音乐
“独留遗像传风神”中的“遗像”指的是什么?
A. 丁隐君的雕像
B. 丁隐君的画作
C. 丁隐君的诗文
D. 丁隐君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