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1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16:58
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
作者: 杨果 〔元代〕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
留得啼痕满罗袖。
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
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全诗翻译
在凤凰楼前,玉箫的声音戛然而止,离别后我变得憔悴不堪。
留下的只是泪痕满袖。
去来都无所谓,楼前的风景依旧如故。
当初只恨那无情的烟柳,不懂得如何系住行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凤凰楼”可能是指古代某个著名的楼阁,象征着美丽与高雅;“烟柳”则常用于描绘离愁别恨的场景,柳树常常被用来象征柔情与离别。
作者介绍
杨果是元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交融的时期。他的诗作风格多变,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社会景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创作背景
本诗反映了作者对别离的深切感受,可能创作于一个离别的时刻或回忆往昔的情境,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无情现实的感慨。
这首《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离别的苦涩与对过往的追忆。开篇“玉箫声断凤凰楼”,声响戛然,标志着一段美好时光的结束,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接下来的“憔悴人别后”,则暗示了离别后的心情变化,情绪的沉重感油然而生。
“留得啼痕满罗袖”一句,细腻地描绘了离别时的泪水,形象生动,触动人心。接下来的“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表达了尽管外在的风景未变,但内心的感受已然不同,体现了时间与记忆的交织。最后“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将情感具体化,表达了对无情柳烟的怨恨,流露出对过往情感的无奈与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理解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思念与无奈展开,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无情现实的感叹,深刻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玉箫声断”的含义是:
A. 音乐停止
B. 船只停靠
C. 人们欢笑
D. 风景改变
诗中“留得啼痕满罗袖”意指:
A. 眼泪湿了衣袖
B. 依旧欢笑
C. 没有任何痕迹
D. 记忆模糊
“无情烟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离别的怨恨
C. 对快乐时光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前三句既以玉箫声断喻与恋人的分别,也以凤凰双栖、弄玉萧史的美满婚姻反衬自己的孤独。首句“玉箫声断凤凰楼”,可看做写实,但联系其中暗含的典故,更能体味作者用此句作为开篇的深意。“玉箫声断”这一典故,其中隐含着“人去楼空”的惆怅意味。曲中的女主人公并未如弄玉一般,与丈夫一起随凤凰仙去,从“憔悴人别后”一句即可看出,“玉箫声”其实是指代女子的心上人。“留得”紧接“别后”二字,文字上衔接得很细密,情感上则造成一种回环和转折。人既已离去,留下来的只是女子的空守、苦盼,以及“啼痕满罗袖”。作者没有直接写女子如何想念,而是通过袖上泪痕这个细节,将她的黯然神伤,以及难以自制的思念和孤独表现出来。 最后几句女子又迁恨于烟柳无情,不知当初留系行舟,不让其离去,更道出了女子的无奈痴情。“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这两句以人的“去来”与“风景”的“依旧”进行对比,这就使“离别”的主题得到了深化。风景不解人心,不管人间如何生离死别,它都只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所以才使古往今来许多人发出“物是人非”的沉重慨叹。这首曲子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楼前浑然不变的景色,使她一次又一次地忆起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情形,不断重温着伤心往事。女子记起心上人当初离开时,江岸边的“无情烟柳”兀自苍翠,却不懂得伸出青青枝条,留住远行人的脚步。一个“恨”字,点出女主人公的怨情和无奈。她不说恨自己留不住情人,只将这种悔恨托付于“烟柳”。这一方面是因为青翠如初的烟柳引起了她的离愁;另一方面,将人的心思投射于“无情”之物,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短短数句,写得景物凄迷,深致有情。 此曲构思独特,角度新颖层层展开,把一个“情”字表现得极为丰富、深刻。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最令人伤感,作者把当前的景和以前的情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以追忆的方式抒发对恋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