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4:32
原文展示:
雪深扬子岸,看柳尽成梅。山色潜知近,潮声只听来。夜禽惊晓散,春物受寒催。粉署生新兴,瑶华寄上才。
白话文翻译:
扬子江岸的雪下得很深,远处的柳树已完全被雪覆盖,变得像梅花一样。山色隐约显示出近来天气的变化,潮水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夜里的鸟儿在清晨时惊飞而散,春天的事物被寒冷催促着生长。粉色的暖房里新生的事物开始出现,瑶华(指美丽的花卉)则在这时候悄然绽放。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嘉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冬季,诗人在扬子津玩雪,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气息,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冬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以冬季的雪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雪深扬子岸,看柳尽成梅”,通过对比手法,将雪与柳、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美丽的冬日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山色潜知近,潮声只听来”表现出寒冷中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暗示春天即将到来。
在“夜禽惊晓散,春物受寒催”中,诗人描绘了夜鸟在清晨时惊飞的场景,象征着冬去春来的交替。春天的事物在寒冷中被催促着生长,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的循环。最后两句“粉署生新兴,瑶华寄上才”则将视线转向温暖的室内,表现了新生命的出现和对美好春天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柳树像梅花)、对仗(如“夜禽惊晓散”与“春物受寒催”)、拟人(如潮声似乎消失了)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冬季的雪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同时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扬子津”指的是哪条河流的岸边?
“看柳尽成梅”中的“梅”象征着什么?
诗中夜禽惊晓散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嘉祐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但李嘉祐的诗更侧重于冬季的描写与春天的渴望,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感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