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4:21
宜城谒黄叔度墓
作者: 郭世嵚 〔清代〕
朝发丽阳驿,暮抵宜城县。
风沙浩浩来,下马目犹眩。
荒冢何累累,藤萝延以蔓。
县令知好古,墓道表黄宪。
巍巍道傍碑,洵为多士劝。
顾厨与俊及,纷纷皆蒙难。
林宗亦幸免,张俭恃逃窜。
叔度独汪汪,不登党人传。
行藏语颜回,气节振颓汉。
大雅今不作,对此殊留恋。
向夕道路长,愧无溪毛荐。
早晨从丽阳驿出发,傍晚抵达宜城县。
风沙浩荡而来,我下马时眼睛仍感眩晕。
荒坟遍地,藤萝缠绕不断。
县令知道我喜爱古迹,墓道上立有黄宪的碑。
巍峨的碑傍依着道路,确实是为了劝诫那些士人。
顾厨与俊及等人,纷纷遭遇了不幸。
林宗也幸免于难,张俭则凭借逃窜得以生存。
唯有叔度孤独无依,不被党人所传颂。
他的行藏就如颜回一般,气节振奋了衰败的汉朝。
如今大雅之风已不再,对此我感到特别留恋。
晚霞映照下的道路漫长,惭愧自己没有溪毛那样的荐举。
作者介绍:郭世嵚,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及对士人气节的追求。他的作品多以古典文学为基础,风格沉稳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对黄叔度墓的谒拜之际,诗人通过对黄宪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士人气节的赞美。诗中展现了诗人与历史的对话,反映了清代知识分子的情怀。
《宜城谒黄叔度墓》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旅途中,面对黄叔度的墓,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士人气节的伟大。开头两句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风沙的狂烈,仿佛在暗示着历史的无情与人世的变迁。接着,诗人对荒冢的描写,既是对逝去历史的惋惜,也是对黄叔度气节的追思。
在诗中,黄叔度被描绘成一个孤独的灵魂,他虽不被当世所传颂,却以高尚的气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诗人通过对比那些遭难的士人与黄叔度的孤独,无不彰显出对信仰与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两句,诗人自感无能为力,无法推荐黄叔度,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惆怅,深化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不仅是对黄叔度的怀念,更是对士人精神的礼赞,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黄叔度墓的谒拜与对士人气节的追忆,传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士人精神的敬仰与对过去大雅之风的追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宜城谒黄叔度墓》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黄叔度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诗中“荒冢何累累,藤萝延以蔓”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