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2:45
山行积雨,归途始霁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揽辔穷登降,阴雨遘二旬。
但见白云合,不睹岩中春。
急涧岂易揭,峻途良难遵。
深林猿声冷,沮洳虎迹新。
始霁升阳景,山水阅清晨。
杂花积如雾,百卉萋已陈。
鸣驺屡骧首,归路自忻忻。
揽着缰绳,尽情地攀登和下降,阴雨绵绵已经持续了两周。
只见白云聚集,却看不见山岩中的春光。
急涧的水流岂是容易揭开的,险峻的道路又是何等难行。
深林中猿猴的叫声冷冷清清,湿漉漉的地上留下了新的虎爪痕迹。
刚刚放晴,阳光开始照耀,山水在清晨的光辉中变得明亮。
杂花如雾般积聚,百花早已逐渐凋零。
马儿频频抬起头,归途上我心情愉悦。
此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其中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声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静斋,世称“韦静斋”。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风格清新雅致。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山行路之际,正值积雨之后,归途将临。诗中描绘了雨后山水的清新和春日的无常,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山行积雨,归途始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在漫长的阴雨之后,突然迎来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开篇以“揽辔穷登降”引入,展现了旅行的疲惫和对自然的亲近。随后,诗人通过“阴雨遘二旬”表现出长时间阴雨的压抑感,而“但见白云合,不睹岩中春”则体现了对春日景色的渴望与失落。
诗中“急涧岂易揭,峻途良难遵”两句,展现了行路的艰辛,急流和险峻的道路象征着人生的困难与挑战。接下来“深林猿声冷,沮洳虎迹新”描绘了雨后静谧的森林,伴随着孤寂的猿声和湿润的虎迹,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冷清的氛围。
最后,诗人描绘了雨后初晴的美丽景象,“始霁升阳景,山水阅清晨”,展现了清晨阳光洒落在山水间的美好,令人心情愉悦。结尾“鸣驺屡骧首,归路自忻忻”则传达了作者在归途中愉快的心情,象征着希望与重新开始的勇气。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蕴涵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找到希望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后山水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在艰难的旅途中,尽管面临挑战,但终究会迎来光明的时刻,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阴雨遘二旬”指的是怎样的时间状态?
A. 两周的阳光
B. 两周的阴雨
C. 两周的霜雪
D. 两周的秋风
“急涧岂易揭”中的“急涧”主要指什么?
A. 急流的河流
B. 陡峭的山峰
C. 平静的湖面
D. 湿润的泥土
最后两句“鸣驺屡骧首,归路自忻忻”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忧伤
C. 愉悦
D. 疲惫
韦应物的《山行积雨,归途始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但韦应物更强调雨后的生机与希望,而王维则倾向于表现秋天的静谧与孤独。两者在意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这些资料提供了关于韦应物及其诗作的深入分析和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