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5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53:48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作者: 王建 〔唐代〕
爱仙无药住溪贫,
脱却山衣事汉臣。
夜半听鸡梳白发,
天明走马入红尘。
村童近去嫌腥食,
野鹤高飞避俗人。
劳动先生远相示,
别来弓箭不离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的无奈。他渴望像神仙一样生活,但因缺乏长生不老之药而只能住在贫穷的溪边。脱下山中衣物,他却不得不为帝国的汉朝做事。夜半时分,他听到鸡鸣声,感叹自己的白发,而天一亮又得骑马回到繁杂的尘世。村里的孩子因为嫌弃腥味而离开,野鹤则高高飞去,避开世俗的人群。劳动的老师远远地指引着他,离开后他始终不离手中的弓箭。
王建(约750年-830年),字子奎,号四愚,唐代诗人,出生于今四川,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乡村风光和隐居生活,对社会现象有独特的观察和思考。
此诗写作于王建从军后,身处战乱中的心境,以及对山中友人的思念与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首联“爱仙无药住溪贫”,不仅传达出诗人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还体现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脱却山衣事汉臣”,则揭示了他不得不放弃隐居,参与朝廷事务的矛盾心情。
中间几句描绘了夜半听鸡、白发梳理的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尤其是“天明走马入红尘”,让人感受到从宁静的山林回到喧嚣的尘世,仿佛一瞬间的情景转变,带来了强烈的对比与冲突。村童的嫌弃与野鹤的高飞,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排斥,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劳动先生远相示,别来弓箭不离身”,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坚持与警觉,虽然身处繁忙的红尘,但他始终不忘内心的理想与信念。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是王建对士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展现了士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出一种超脱与追求理想的情感基调。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厌恶
C. 无所谓
“夜半听鸡梳白发”中“梳白发”指的是:
A. 收拾头发
B. 感叹老去
C. 折磨自己
诗中提到的“劳动先生”可能象征:
A. 农民
B. 隐士或智者
C. 官员
比较王建的《从军后寄山中友人》与陶渊明的《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