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0:15
三考西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在西岳的脚下,官员们很少有时间休息。
我一直向往青山的诺言,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曾经听说过玉清洞,那里有金简传授的道理。
早晨驾车升天,云游四海,任意在霞光中栖宿。
清晨明亮中我驾起轻策,手抚石头走入空曲之中。
仙人古老的石坛,苔藓环绕着青色的瑶池。
阳光下桂树高耸,阴影中藤萝爬满了水边。
跨越世代,听闻丹经,悬泉流淌明亮如玉。
前面惊见一位羽人,白日里天之居所显得庄重。
问我将要说些什么,他们相视而笑。
我身子竦起,云中而起,仰望见双白鹤。
落下一纸书信,文字像鸟的爪子。
我看了却不认识,三次翻看又三次反复。
归来询问方士,世人皆无法解读。
何必像蜉蝣般短暂,才会如此局促。
可鄙的宦游子,身心都遭受耻辱。
再去已不及期,劳累的歌声敲打山木。
李益,字贺,号靖和,唐代诗人,生于盛唐,卒年不详。他以五言诗而闻名,作品多描写山水,人情,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世的思考。李益的诗风清新淡雅,语言凝练,常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写于李益游历华山的途中,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官场生活的失望。诗中描绘了华山的壮丽风景,同时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探索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以李益的游历为背景,通过对华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即以“官曹少休沐”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官场的压迫感,彰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接着,他描绘了青山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诗中多处运用自然意象,如“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不仅渲染了华山的自然美,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李益通过对“仙人古石坛”的描绘,表现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道教文化的敬仰。
在与羽人的相遇中,诗人感受到一种隔世的孤独,通过问答的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最后一段中,诗人批判了宦游子的生活状态,显露出他对官场的鄙弃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高潮。
三考西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失望,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对自由的渴望。
李益的《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官场生活的向往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C.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D. 对家庭的重视
诗中提到的“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花开
B. 华山的自然风光
C. 田园的宁静
D. 都市的繁华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中的“类鸟足”意指什么?
A. 书信的模糊不清
B. 书信的美丽
C. 字迹的整齐
D. 书信的珍贵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益的《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更加强调对隐士生活的渴望,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展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李益的作品更显得沉重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