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20:54
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余杭,始皇所舍舟也。
西北舟杭山,尧时洪水,系舟山上。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在秋天的原野上倚靠,凄凉的晚霞映照着大地。
河水奔流不息,远方的人思绪无穷无尽。
问候使者知晓秦国的过往,看山河识别大禹的功绩。
余杭是始皇帝停留的船只之地。
西北方向的舟杭山,尧帝时期的洪水曾系舟于山上。
稻田微凉,初声蛤鸣;柳树苍老,书虫半在其间。
荷花在风中翻白,莲叶在雨中退红。
追游的乐趣慰藉着晚年,寻求诗句如同儿童般的天真。
向北望去,苕溪蜿蜒流转,遥望震泽的通途。
烹鱼时得到尺素,好在紫髯翁的指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以豪放的风格著称。苏轼的作品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他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慨。苏轼在余杭法喜寺的绿野亭上,眺望吴兴的诸山,思绪万千。诗中不仅描绘了周围的山水景色,还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开篇的“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勾勒出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夕阳下的景象,引发读者的共鸣。水流与人远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思绪随着流水而不断延展。接下来的“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历史的思考与自豪。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苏轼用“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生机,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则通过色彩的对比,生动描绘了荷花与莲花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最后,诗中提到“烹鱼得尺素”,不仅是对美食的赞美,也暗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苏轼深邃的思维与丰富的情感。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使得整首诗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深度。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余杭”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动物名
D. 书名
诗中“水流天不尽”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水永远不会干涸
B. 人生思绪无穷无尽
C. 诗人的思考无边无际
D. 以上都是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中描绘了什么?
A. 秋天的宁静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繁盛
D. 冬天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