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1:00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在汉朝的历史中,策略拙劣的表现就是和亲。
国家的安危依赖于明主,安危却托付给妇人。
怎么能因为美丽的容貌,就想要安静地处理外族的事务呢?
地下的千年遗骨,究竟又有谁能辅佐这些臣子呢?
本诗中的“和亲”指的是历史上汉朝与匈奴等外族的联姻政策,旨在和平相处。诗中提到的“明主”则是对历史上英明统治者的向往与期待,而“妇人”则隐含了权力的转移与政治的无奈,反映了在权臣和权利斗争中,女性地位的复杂性。
戎昱,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风格鲜明,常以历史为题材,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本诗创作于唐朝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汉朝历史的回顾,反思历史上因和亲而导致的政治困境,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本诗以“汉家青史”开头,直入主题,展现了诗人对汉代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计拙是和亲”,批判了当时通过联姻来解决外族冲突的无奈政策,暗示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国家的弱化。接着,诗人提到“社稷依明主”,强调了明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安危托妇人”则进一步揭示了权力的旁落和女性在政治中的复杂角色。最后两句“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和“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则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历史的沉重感慨,强调了美貌与治理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烈在政治斗争中被埋没的无奈。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全诗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忧虑,强调了国家治理中策略的重要性,并对权力与美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诗中提到的“和亲”是指什么?
“社稷依明主”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追忆?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戎昱的《咏史》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批判,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情与对未来的期待。两者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