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5:56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可以让饮食中没有肉,但不能让生活中缺少竹子。
没有肉会让人消瘦,没有竹子则会让人变得庸俗。
人瘦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增肥,
可是庸俗的人是无法治愈的。
旁人笑我这番话,似乎觉得我既高尚又愚痴。
如果对此君还在大吃大嚼的话,世间又哪里有扬州的白鹤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扬州鹤”出自古代对扬州的美好描述,扬州以竹林和白鹤著称,是文人追求的理想境地,象征着高洁的生活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文均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其豪放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时,身处逆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高尚精神追求的坚持。诗中所提到的竹子与肉食的对比,反映出他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思。
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以竹为主题,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诗的开头明确提出居住环境中竹子的必要性,竹子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通过“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对比,诗人强调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微妙关系。肉食的缺乏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但一旦失去竹子的陪伴,人的精神便会陷入庸俗,难以恢复。
在诗中,苏轼自述旁人对他言论的看法,似乎在嘲笑他,这一反应突显了他思想的孤立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最后以“世间那有扬州鹤”作为结尾,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现实中高洁生活的稀缺性。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生活的反思,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反映出苏轼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庸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要保持心灵的清雅与高尚。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无肉令人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的竹子象征着什么?
最后一句“世间那有扬州鹤”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