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寿城凯还宴将帅乐语口号

《寿城凯还宴将帅乐语口号》

时间: 2025-04-29 13:31:22

诗句

新墉屹屹解严围,十万全师破贼回。

元帅拥旄朝授策,将军画箠夜衔枚。

椎牛脔炙欢声动,伐鼓传觞哀拍催。

尽道平淮勋业盛,总须图像上云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1:22

原文展示:

新墉屹屹解严围,十万全师破贼回。元帅拥旄朝授策,将军画箠夜衔枚。椎牛脔炙欢声动,伐鼓传觞哀拍催。尽道平淮勋业盛,总须图像上云台。

白话文翻译:

新修的城墙巍峨高耸,敌人的围困终于解除,十万大军凯旋而归。元帅高举旗帜,早晨上朝商议策略,将军们在夜里画好策划,准备行动。牛被宰杀,肉被烤制,欢声笑语响彻四方,战鼓声中酒杯相传,热闹的场面不断催促着庆祝的气氛。大家都说平淮的功绩显赫,但最终都需要在云台上留下像。

注释:

  • 新墉:新修的城墙,指的是刚刚修缮好的防御工事。
  • 屹屹:高耸的样子,形容城墙很高。
  • 严围:指敌军的围困或包围。
  • 十万全师:指十万大军,形容兵力强大。
  • 拥旄:指元帅高举的军旗。
  • 授策:商议军事策略。
  • 画箠:画出行动的计划,箠是指兵器。
  • 夜衔枚:夜晚准备,暗指秘密行动。
  • 椎牛脔炙:宰杀牛肉,烤制,表示庆祝。
  • 伐鼓传觞:敲鼓传酒,形容热闹的庆祝场景。
  • 平淮:指在平淮地区获得的军事功绩。
  • 图像:留存记载,表现功绩的方式。
  • 云台:象征显赫的地位和荣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以诗名显赫于当时,风格多以豪放洒脱著称,善于描绘战争场景与士人气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及军队作战后胜利归来的盛况,表现出将士们的激动心情和庆祝场合,体现了对军事成就的赞颂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寿城凯还宴将帅乐语口号》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城墙的高耸、敌军的撤退、元帅与将军的指挥、以及庆祝的欢声笑语,展现了胜利的喜悦和士兵们的英勇。全诗气势恢宏,场面热烈,展现了军事将领的果敢与决策能力,以及士兵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庆祝的热情。

诗的首句描绘了新修的城墙,象征着防御的坚固与胜利的基础。接着描述十万军队的胜利归来,给人一种恢弘的气势。又通过对元帅和将军的描述,突显了军事指挥的重要性。最后的几句则转向庆祝的场面,牛的宰杀、酒的传递,热闹的庆典不仅是对胜利的庆祝,也暗示着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整体上,诗歌不仅赞美了战斗的胜利,也表达了对英雄将士的崇敬与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军事荣誉的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墉屹屹解严围”:新修的城墙高耸,象征着坚固的防御,敌人的围困解除,暗示胜利来临。
  • “十万全师破贼回”:十万大军凯旋而归,显示出军队的强大和成功。
  • “元帅拥旄朝授策”:元帅高举军旗,在晨光中晨会上商议策略,表现出领导者的责任与权威。
  • “将军画箠夜衔枚”:将军在夜晚制定计划,准备行动,体现出军事的严谨与机动性。
  • “椎牛脔炙欢声动”:宰杀牛肉,烤制庆祝,表现出庆祝的热烈气氛。
  • “伐鼓传觞哀拍催”:鼓声与酒杯交替,热闹的场面中传递着欢庆的气氛。
  • “尽道平淮勋业盛”:大家都赞美平淮的丰功伟业,显示出对胜利的自豪。
  • “总须图像上云台”:最后强调功勋需要铭刻,象征着对历史的铭记与尊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元帅拥旄”和“将军画箠”,形成了音韵和谐的效果。
  • 夸张:如“十万全师”,夸大了军队的规模,增强了胜利的气势。
  • 比喻和象征:城墙象征防御的坚固,庆祝的牛肉和酒象征着丰收与团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胜利的庆祝、对将士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墉:象征坚固的防御和胜利的基础。
  • 十万全师:象征强大的军队与胜利的象征。
  • 牛脔:象征丰收与庆祝的热烈氛围。
  • 伐鼓:象征庆祝的气氛与士气的高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墉”指的是: A. 新修的城墙 B. 新建的房屋 C. 新来的士兵

  2. “十万全师”主要描述的是: A. 军队的规模 B. 将领的数量 C. 战斗的时间

  3. 庆祝场面中提到的“椎牛脔炙”主要表现了: A. 赞美英雄 B. 享受胜利的喜悦 C. 准备战争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寿城凯还宴将帅乐语口号》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均描绘了战争胜利后的庆祝场面,但李曾伯的诗更侧重于整体的气势与欢庆气氛,而辛弃疾则更注重个人的豪情与对英雄的赞美,展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立秋二绝 其一 桃花舖 臙脂井 衮山道中 读唐太宗纪 次韵知郡安抚元夕赏倅厅红梅 正月十四日雨中与正夫、朋元小集夜归 枕上 五杂俎 夏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玲珑小巧 依葫芦画瓢 页字旁的字 东风化雨 笺管 三点水的字 深恶痛恨 改行自新 骢马鄌 难乎为情 劳身焦思 铜街 月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业字旁的字 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