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16:0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16:07:00
舟中听大人弹琴
苏轼 〔宋代〕
弹琴江浦夜漏水,
敛衽窃听独激昂。
风松瀑布已清绝,
更爱玉佩声琅珰。
自従郑卫乱雅乐,
古器残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独琴在,
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
世人不容独反古,
强以新曲求铿锵。
微音淡弄忽变转,
数声浮脆如笙簧。
无情枯木今尚尔,
何况古意堕渺茫。
江空月出人响绝,
夜阑更请弹文王。
在江边的夜晚,我听见一位大人弹琴,琴声随夜水的滴漏而传来。我悄悄地收敛衣襟,独自聆听,心中激荡不已。微风吹动松树,瀑布的声音已经清澈绝伦,我更爱那玉佩的声响,清脆响亮。自古以来,郑卫的雅乐已为乱世所扰,古代的乐器现在也残缺不全,世人对此早已遗忘。在千家万户中,只有这琴声独自存在,仿佛是老仙人不死,见证了历史的兴亡。世人不允许我独自追溯古曲,强行用新曲求得铿锵之音。琴声微弱而变化无常,几声清脆的音响如同笙簧一般。无情的枯木如今尚且如此,更何况那古老的意境已然渺茫。江面空旷,月光照耀,人声渐渐消失,在夜深时更请您弹奏文王的曲子。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杰出的政治家。苏轼的诗歌、散文、词曲等作品广泛流传,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舟中听大人弹琴》创作于苏轼晚年,诗中的环境描写和音乐元素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苏轼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后,心境愈加沉静,对古代音乐和文化的追求更为迫切。
这首诗通过描绘舟中听琴的情景,表现了苏轼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古文化的追溯。诗的开头以“弹琴江浦夜漏水”引入,展现了夜晚的静谧和琴声的悠扬,给人一种安宁而又激昂的感受。诗人在此情境中敛衽窃听,表现出对音乐的专注与热爱。
接下来的“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描绘了自然与音乐交融的美好,强调了音韵的优雅。随着诗句的深入,苏轼开始反思古乐的沧桑,提到“自従郑卫乱雅乐”,透露出对古文化衰落的惋惜和对新曲的不满。诗人用“千家寥落独琴在”形象地表达了在繁华散尽后,唯有孤独的琴声依然存在,宛如见证历史的老仙人。
最后,诗人以“夜阑更请弹文王”结尾,表达了对古代音乐的向往与尊重,期望能在夜深人静时再听文王之曲,传递出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执着追求。整首诗通过音乐的线索,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的交织,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传统文化和古代音乐的追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音乐真谛的追求。通过琴声的描绘,诗人向读者传达出一种对古典文化的珍视和对现代文化的反思。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郑卫”指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夜漏水”形容的是(__)的环境。
判断题:诗人对现代音乐持积极态度。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