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三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三》

时间: 2025-07-27 22:50:51

诗句

漱石先生难可意,齧毡校尉久无朋。

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李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2:50:51

原文展示

漱石先生难可意,齧毡校尉久无朋。
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李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漱石先生的难以理解的情感,以及对久未相见的朋友的思念。诗人知道在外旅行感到愁苦无奈,因此写下这首诗以寄托情感,调侃李陵的遭遇。

注释

  • 漱石:指漱石先生,可能是一个寓意深远的人物,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 齧毡:意为咬着毡子,形容一种无聊或孤独的状态。
  • 校尉:古代的一种军官,指在军队中担任职务的人。
  • 李陵:指汉朝的李陵,因其事迹而被后人传颂,诗中调侃他遭遇的悲惨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多方面均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豁达,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苏轼在外游历的时期,因思念朋友而作。李陵的故事在古代文人中常被提及,表现出对友人遭遇的关心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开头两句,诗人以“漱石先生难可意”引入,表达了对高洁品格人士的敬仰与难以接近。接着,通过“齧毡校尉久无朋”,展现了自己在外旅行的孤独和无奈。在这段旅途中,诗人不仅感受到孤独,还反思了自己的处境与内心的忧伤。最后一句“故遣吟诗调李陵”则是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寄托于李陵的故事,显示出对朋友的关心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漱石先生难可意:表达作者对高洁之人(如漱石)的崇敬与难以理解的复杂情感。
  2. 齧毡校尉久无朋:描绘了自己孤独的游历生活,暗示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应知客路愁无奈:直白地表达了在外旅途中的愁苦和无奈之情。
  4. 故遣吟诗调李陵:以吟诗来寄情,调侃李陵的故事,反映出诗人的幽默与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漱石”和“校尉”的对比,表现出孤独与高洁的对立。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孤独、思念和对友人的关怀,反映了诗人在外游历时的愁苦与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漱石:象征高洁、难以接近的理想。
  • 校尉:代表了士人对权力与地位的追求。
  • 李陵:象征遭遇不幸的忠臣,反映了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漱石”是指谁? A. 朋友
    B. 高洁之人
    C. 军官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校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荣耀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B

  3. 李陵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成功
    B. 忠诚与遭遇不幸
    C. 友谊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诗风:苏轼的豪放与李白的清逸形成鲜明对比,苏轼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多以豪情壮志为主。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相关的古典文学评论与解析文章

相关查询

闲游二首 咏灯花同侯十一 题木居士二首 喜雪献裴尚书(裴均也,时为荆南节度使)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 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复一夕 归彭城 嗟哉董生行 岣嵝山 贞女峡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言外之意 三撇旁的字 河豚 曲肱而枕 妙婧 询谋佥同 页字旁的字 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物帛 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脱瘾 简符 黹字旁的字 国无二君 满不在乎 歺字旁的字 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挪的词语有哪些 色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