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3:11
景仁和赐酒烛诗复次韵谢之(时公方进新乐)
作者:苏轼
笙磬分均上下堂,
旧说堂上之乐,皆受笙均,堂下之乐,皆受磬均。
游鱼舞兽自奔忙。
朱弦初识孤桐韵,
旧乐金石声高而丝声微,今乐金石与丝声皆著。
玉琯犹闻秬黍香。
旧法以尺生律,今以黍定律,以律生尺。
万事今方咨伯始,一斑我亦愧真长。
此生会见三雍就,无复寥寥叹未央。
这首诗描绘了在宴会上,乐器声和酒香交织的场景。笙和磬的音律在大厅上分开演奏,旧时说法中,堂上的乐声来自笙,堂下的乐声来自磬。游鱼和舞兽都在忙碌地奔跑。朱弦的声音初次与孤桐的韵味相识,旧时的乐声中金石的声音高亢而丝竹的声音微弱,而如今的乐声中金石与丝竹的声音都显得鲜明。玉琯的声音依然能闻到秬黍的香气。旧时的律法是以尺来定音律,现在则是以黍来定律,以律产生尺的音。万事如今正是咨询伯乐的时候,我也因这一点而感到羞愧。此生能够再见三位雍容华贵的人,已无暇再叹息未央的孤独。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豪放的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时值宴会,诗人借此机会感慨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革有所思考。诗中展现了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宴会的乐声,展现了苏轼对古典音乐的追思与对新乐的欣赏。诗中描绘了乐器之间的音律关系,笙与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古典音乐中,笙的高亢与磬的低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诗中提到的“游鱼舞兽”,不仅展现了乐声的热闹氛围,也隐喻了生命的活力与动感。朱弦与孤桐的结合,象征着对传统音乐韵味的追求与新乐的融合。苏轼在其中流露出对古乐的深情与对新乐的期待,体现了他对音乐与生活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洋溢着欢愉与感慨,既有对美好音乐的欣赏,也有对过往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艺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比和象征,苏轼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这首诗不仅是音乐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在李白的豪放与温文尔雅之间,展示了苏轼对音乐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游鱼舞兽”主要表现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朱弦初识__韵”,填入合适的词。
判断题:诗中对古乐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