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5:24
东阳水乐亭(为东阳令王都官概作)
君不学白公引泾东注渭,
五斗黄泥一钟水。
又不学哥舒横行西海头,
归来羯鼓打凉州。
但向空山石壁下,
爱此有声无用之清流。
流泉无纟玄石无窍,
强名水乐人人笑。
惯见山僧已厌听,
多情海月空留照。
洞庭不复来轩辕,
至今鱼龙舞钧天。
闻道磬襄东入海,
遗声恐在海山间。
锵然涧谷含宫徵,
节奏未成君独喜。
不须写入薰风纟玄,
纵有此声无此耳。
你何不学习白居易引导泾河向东流入渭河,
那儿的五斗黄泥一钟水都不算什么。
又何不效仿哥舒翱翔于西海之顶,
归来时那羯鼓声打响在凉州。
可我却只愿在空山的石壁下,
欣赏这无声又无用的清流。
流泉无纤维,玄石无孔窍,
强行称之为水乐,令人发笑。
习惯了山僧的耳朵都已厌烦,
多情的海月只在空中留下了照影。
洞庭湖再也不能回到轩辕,
至今鱼龙还在天上舞动。
听说磬襄的水东流入海,
那遗留的声音恐怕还在海山之间。
锵然的山涧涧谷里含有宫调和徵调,
节奏尚未成型,你却独自欢喜。
不必写入薰风中,
即使有这样的声音也无人倾听。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任官职,因其才华横溢而被誉为“苏东坡”。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苏轼任东阳令期间,借水乐亭的景象表达了对音乐、自然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流露出苏轼对世俗繁华的鄙弃,以及对真正美的追求。
《东阳水乐亭》是苏轼在东阳任职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水流的描绘,表达了对音乐与自然的深刻理解。全诗运用了典故与个人感受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开头引用白居易的引泾水和哥舒的羯鼓,显示出诗人对历史与传统的重视,但随即又表达了对世俗声乐的反感,认为这些“有声无用”的事物并不能真正触动心灵。通过“流泉无纟玄石无窍”的描写,显示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偏爱,认为这种自然的声音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诗中体现了苏轼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认为音乐应是心灵的表达,而非外在的浮华。最后一句“不须写入薰风纟玄”,则体现了对听觉的反思,强调即使有美妙的声音,如果没有人能够真正去感受,那又有什么意义?整首诗在形式上自由流畅,情感真实深刻,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音乐的崇尚,批判了浮华的世俗,强调内心真实的声音与感受。诗人在对比中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的“君不学白公引泾东注渭”中提到的“白公”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羯鼓”是什么?
诗中所强调的“无声无用之清流”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