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赠上天竺辩才师

《赠上天竺辩才师》

时间: 2025-04-26 07:35:03

诗句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5:03

赠上天竺辩才师

原文展示: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白话文翻译:

南北有一座山门,上面和下面各有一座天竺寺。
中间有位老法师,身形瘦长,像只鹳鸟。
我不知道他修行的是什么道理,他的碧眼照亮了山谷。
见到他我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洗净了所有烦恼的毒。
他坐在这里,吸引了一大群人,男女都对他恭敬礼拜。
我有一个长头发的孩子,脸颊如犀牛角般突出。
四岁时还不懂得走路,背负着烦恼的重担。
师父来为我摩顶,像追赶奔跑的鹿一样起身。
我才知道戒律中有妙用,可以帮助我摆脱束缚。
何必谈论《法华经》,假装狂妄地吃鱼肉呢?

注释:

  • 天竺:古代印度的称呼,佛教的发源地。
  • 法师:指佛教寺院的和尚或僧侣。
  • 摩顶:摩顶礼是佛教中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和恭敬。
  • 戒律:佛教中的戒律指修行者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内容、风格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融诗、词、文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轼晚年,可能是在他出任浙江知州期间,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感受到内心的清净与宁和。此时的他已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对生活与佛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老法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体悟。诗中通过“碧眼照山谷”展现法师的智慧与超脱,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仿佛洗净了内心的烦恼。而诗人将自己的孩子与法师进行对比,突显出自己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法师为他“摩顶”的瞬间,象征着佛法的启迪和对心灵的解脱。最终,诗人借用“何必言法华”的句子,表达出对表象与内涵的思考,指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表面的仪式,而在于内心的真实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描述佛教寺庙的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

  2.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形象地描绘法师的外貌,强调其修行的严谨与超然。

  3.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表达对法师修行的敬畏与不解,碧眼则象征智慧的光辉。

  4.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描述见到法师后的心境变化,突出清净的佛教思想。

  5.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展现法师的威严与影响力,吸引众人前来朝拜。

  6.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诗人自述,暗示自己在世俗中的烦恼与困惑。

  7.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表达内心的无奈与重担,象征对人生的迷茫。

  8.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法师的帮助让诗人感受到释然,象征灵魂的觉醒。

  9.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领悟到佛教戒律的智慧,能够解脱内心的束缚。

  10.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质疑那些表面修行的人,强调内心的真实体验更重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法师比作鹳鹄,突出其超然的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如“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法师的形象,探讨了修行的真实意义,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解脱,而非表面的仪式和教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赞美与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山门:象征佛教的入口,代表着修行的开始。
  • 法师:代表智慧与超脱,象征着指引与启迪。
  • 碧眼:象征深邃的智慧与洞察力。
  • 鹿:象征自由与灵动,代表追求内心的解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法师主要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智慧与超然
    • C. 财富
  2. 诗人在何种状态下感到“洗尽烦恼毒”?

    • A. 见到法师
    • B. 与朋友交谈
    • C. 回忆往事
  3. “何必言法华”中的“法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佛教经典
    • C. 一种饮食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 - 苏轼
  • 《梅花》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轼的《赠上天竺辩才师》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二者都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宗教与内心的觉悟,而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宁静与优雅。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人的思想与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游天台赤城山 知止亭晚望寄清大师 别苏养直 咏石菖蒲 题桃花扇乐府 其三 题桃花扇乐府 其二 题桃花扇乐府 其一 感事 其二 感事 其一 灵泉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草字头的字 屙金溺银 国妆特字的祛斑产品有哪些?这份清单助你快速了解_祛斑产品推荐 幺字旁的字 胁肩累足 穴宝盖的字 离心离德 刀字旁的字 前遮后拥 论授 宪量 斗哄 城字繁体字怎么写?这份城字繁体字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字学习 朱的笔顺怎么写?朱的笔画顺序详解 斑瑕 贝部首的汉字大全_贝部首常用汉字解析 包含谔的词语有哪些 卖李钻核 敢不如命 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