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5:03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南北有一座山门,上面和下面各有一座天竺寺。
中间有位老法师,身形瘦长,像只鹳鸟。
我不知道他修行的是什么道理,他的碧眼照亮了山谷。
见到他我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洗净了所有烦恼的毒。
他坐在这里,吸引了一大群人,男女都对他恭敬礼拜。
我有一个长头发的孩子,脸颊如犀牛角般突出。
四岁时还不懂得走路,背负着烦恼的重担。
师父来为我摩顶,像追赶奔跑的鹿一样起身。
我才知道戒律中有妙用,可以帮助我摆脱束缚。
何必谈论《法华经》,假装狂妄地吃鱼肉呢?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内容、风格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融诗、词、文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苏轼晚年,可能是在他出任浙江知州期间,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感受到内心的清净与宁和。此时的他已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对生活与佛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老法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体悟。诗中通过“碧眼照山谷”展现法师的智慧与超脱,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仿佛洗净了内心的烦恼。而诗人将自己的孩子与法师进行对比,突显出自己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法师为他“摩顶”的瞬间,象征着佛法的启迪和对心灵的解脱。最终,诗人借用“何必言法华”的句子,表达出对表象与内涵的思考,指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表面的仪式,而在于内心的真实体验。
逐句解析: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描述佛教寺庙的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形象地描绘法师的外貌,强调其修行的严谨与超然。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表达对法师修行的敬畏与不解,碧眼则象征智慧的光辉。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描述见到法师后的心境变化,突出清净的佛教思想。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展现法师的威严与影响力,吸引众人前来朝拜。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诗人自述,暗示自己在世俗中的烦恼与困惑。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表达内心的无奈与重担,象征对人生的迷茫。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法师的帮助让诗人感受到释然,象征灵魂的觉醒。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领悟到佛教戒律的智慧,能够解脱内心的束缚。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质疑那些表面修行的人,强调内心的真实体验更重要。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法师的形象,探讨了修行的真实意义,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解脱,而非表面的仪式和教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赞美与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法师主要象征什么?
诗人在何种状态下感到“洗尽烦恼毒”?
“何必言法华”中的“法华”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轼的《赠上天竺辩才师》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二者都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宗教与内心的觉悟,而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宁静与优雅。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人的思想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