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9:45
诗词名称: 古风 其三
作者: 李白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韨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秦始皇的雄伟气势和历史的沉重。诗中提到秦始皇扫平六国,像老虎般威猛,飞剑划破浮云,诸侯纷纷来投。秦始皇明断,能够驾驭人才,收兵后铸造金人,开启函谷关。铭刻功绩于会稽山,远望琅琊台。刑徒高达七十万,土埋于骊山之侧。始皇尚在寻找不死之药,心中惆怅迷茫。连弩射向海鱼,长鲸恣意翻腾。额头和鼻子如五岳般高耸,波涛滚滚喷发如雷。鬐鬣遮蔽青天,何时才能看到蓬莱仙岛?徐韨载着秦女,楼船何时才能归来?只见三泉之下,金棺里埋葬着寒灰。
注释:
- 秦皇:指秦始皇,即秦朝的开国皇帝。
- 六合:指整个中国,象征统一。
- 飞剑:比喻秦始皇的威力和决断。
- 铸金人:指铸造金像,以纪念功绩。
- 刑徒:指被判刑的囚徒。
- 不死药:指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
- 徐韨:指古代的一种船只,特别用于远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以豪放、不拘一格的风格闻名于世,作品中常体现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古风 其三》是在李白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创作的,反映了他对秦始皇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秦始皇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统一了中国,但也施行了严酷的统治,李白在诗中展现了这些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秦始皇为主线,展现了他扫平六国、统一中国的壮丽景象,但在雄伟的表象下,隐含着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李白运用了典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把秦始皇的伟大与其个人的孤独、无奈结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中“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一句,突显了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执念,以及最终无法实现的失落感。这种情感在李白的笔下显得尤为强烈,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皇扫六合:秦始皇统一六国,扫荡了整个中国。
- 虎视何雄哉:形容秦始皇的威猛,像老虎一样。
- 飞剑决浮云:比喻秦始皇果敢而迅速的决策。
- 诸侯尽西来:各地诸侯纷纷前来投降。
- 明断自天启:他明察秋毫,像天启示一般。
- 大略驾群才:他能驾驭众多人才。
- 收兵铸金人:收回军队,铸造金人以纪功。
- 函谷正东开:开启函谷关,象征着新的开始。
- 铭功会稽岭:在会稽山铭记功绩。
- 骋望琅琊台:在琅琊台上远眺,象征着展望未来。
- 刑徒七十万:囚徒数量达到七十万,显示统治的严酷。
- 起土骊山隈:在骊山之侧埋葬这些囚徒。
- 尚采不死药:始皇追寻不死药的传说。
- 茫然使心哀:这种追寻使心情沉重。
- 连弩射海鱼:用连弩射击海中的鱼,象征着无所不能。
- 长鲸正崔嵬:形容海中的鲸鱼高大而壮丽。
- 额鼻象五岳:形容始皇的气势如五岳般高大。
- 扬波喷云雷:波涛汹涌,仿佛云雷交加。
- 鬐鬣蔽青天:比喻始皇的威势遮蔽天空。
- 何由睹蓬莱:无法见到理想的仙境蓬莱。
- 徐韨载秦女:提及秦始皇的女儿徐韨。
- 楼船几时回:问楼船何时能够归来。
- 但见三泉下:只看到三泉之下的景象。
- 金棺葬寒灰:金棺中埋葬着的冰冷灰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视”、“飞剑”等,将秦始皇的威势形象化。
- 对仗:如“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刑徒七十万”,突显了秦朝的严酷。
主题思想:
全诗在赞美秦始皇的同时,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与个人的孤独。李白借历史的沉重,表达了对权力与生命意义的思考,揭示了追求永生的无奈与绝望。
意象分析:
- 秦皇:象征权力与统一。
- 飞剑:代表决断与力量。
- 不死药:象征对永生的渴望。
- 蓬莱:理想的仙境,象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风如何?
- A) 细腻柔和
- B) 豪放不羁
- C) 低沉忧伤
答案:B
-
秦始皇在诗中被比喻为什么?
-
诗中提到的“连弩”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武器
- C) 一种船只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另一首著名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月下独酌》:反映李白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
- 杜甫《春望》:在历史背景下表现个人的无奈与悲痛,主题与李白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