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0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04:31
感遇·之九
圣人秘元命。
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
诙谲误时人。
先天诚为美。
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
嬴祸发其亲。
赤精既迷汉。
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
多言死如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诗中提到的“圣人秘元命”,可以理解为智者隐秘的命运法则,诗人对当今社会的混乱感到忧虑,认为这些混乱使得真理难以被认可。对比历史上的贤人,如嵩公(嵩山的学者),在当今社会,他的智慧似乎被无知的人所嘲讽和误解。诗中提到“先天诚为美”,表现了一种对自然和真理的向往,但在乱世中,这种美好又被混乱所掩盖。长城的存在是为了防御外敌,而内乱的根源又是谁呢?诗中提到“赤精既迷汉”,暗指汉朝的困境,表明历史的重复和无奈。最后,用“桃李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多言死如麻”则暗示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茫然。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反映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感遇·之九》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历史感的诗作,通过对古今历史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诗中开头提到“圣人秘元命”,引入了哲学的思考,诗人对智者的命运感到困惑和无奈,似乎在质疑当今社会对真理的忽视。接下来提到的“如何嵩公辈”,通过对比历史贤人和当今社会的混乱,突显了人们对智慧的嘲讽和误解。
诗的后半部分涉及到长城这一历史象征,表明虽然有防御外敌的措施,但内乱的根源却在于人心的迷惑和社会的动荡。“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则指出历史的轮回和无奈,汉朝的衰落与秦朝的困境互为呼应,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力感。
结尾的“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更是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茫然。这首诗通过深刻的历史寓意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的思考深度和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对历史的反思,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深刻感受。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圣人秘元命”主要指什么?
A. 智者的命运法则
B. 一种预言
C. 政治策略
“长城备胡寇”的意思是?
A. 防御外敌
B. 建筑物的美丽
C. 文化的传承
诗中提到的“赤精”,主要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困境?
A. 唐朝
B. 汉朝
C. 秦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陈子昂与李白在诗歌风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处。陈子昂的《感遇·之九》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反思,而李白的《将进酒》则表现出豪放和对人生的热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历史视野。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