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1:11
《木兰花歌》
作者:范咸 〔清代〕
诗歌内容: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
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
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
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
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
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
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
全诗翻译:
诗人善于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与庭前的竹子不同。
我们应当明白,广泛的知识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
只凭视觉和听觉来感受事物并不是美的体现。
我来到蓬瀛大海的东边,探寻奇异的事物,想要穷尽苍穹的奥秘。
对于周遭的事物,我询问探讨,从不厌倦,
愿意教我看透眼前的烟云虚幻。
我采集了二十卷的郡志,留下的书信也将遍布各地。
我依然觉得羞愧,内心的臆断恐怕失去真实,
对错误和疑虑的订正,真是令人疲倦。
关于贝多罗花的诗已经错误,琵琶的形状又如何呢?
其中无实难以伪托,佛经想要写空槎也难。
因为阅读《长庆》时,忽然顿悟,
辛夷花的形态与木兰花相似。
内心白色外表紫色,形状如莲,
点点青杨虫食的痕迹。
古人曾多次乘着芳舟,未曾识得征帆远行。
今天模糊中我才认得,新翻的乐府仍然风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范咸,清代诗人,擅长写诗,尤其是古体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独特,字句间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木兰花歌》是在清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追求,表现了他对人生、知识的思考与探求。
《木兰花歌》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文化内涵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文化,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的“赋物善言理”,表现了诗人通过物象来揭示道理的能力,这种能力超越了普通的观察。接着,诗人强调“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这一句强调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广泛的知识,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感知。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诗人用“我来蓬瀛大海东”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与知识的决心,体现了个人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在描述知识的积累时,他提到“采辑郡志二十卷”,显示了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
最后,诗人通过“辛夷恍与木兰遇”的意象,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领悟与认同,暗示着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上,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体悟。整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逐句解析: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
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
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
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
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
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
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与求知的价值,强调广泛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和文化的观察,表达了对美与真理的追求,展现了个人的探索精神与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用什么方式表达深刻的道理?
A. 通过写作
B. 通过描写事物
C. 通过演讲
D. 通过讲故事
诗中提到的“蓬瀛”象征什么?
A. 理想的境地
B. 现实的困境
C. 朋友的支持
D. 家庭的温暖
诗人对“贝多罗花”的看法是什么?
A. 深感喜爱
B. 已经出现错误
C. 认为其形状优美
D. 夸赞其香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