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木兰花歌

《木兰花歌》

时间: 2025-04-26 06:31:11

诗句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

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

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

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

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

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

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1:11

原文展示

《木兰花歌》
作者:范咸 〔清代〕
诗歌内容: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
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
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
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
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
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
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诗人善于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与庭前的竹子不同。
我们应当明白,广泛的知识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
只凭视觉和听觉来感受事物并不是美的体现。
我来到蓬瀛大海的东边,探寻奇异的事物,想要穷尽苍穹的奥秘。
对于周遭的事物,我询问探讨,从不厌倦,
愿意教我看透眼前的烟云虚幻。
我采集了二十卷的郡志,留下的书信也将遍布各地。
我依然觉得羞愧,内心的臆断恐怕失去真实,
对错误和疑虑的订正,真是令人疲倦。
关于贝多罗花的诗已经错误,琵琶的形状又如何呢?
其中无实难以伪托,佛经想要写空槎也难。
因为阅读《长庆》时,忽然顿悟,
辛夷花的形态与木兰花相似。
内心白色外表紫色,形状如莲,
点点青杨虫食的痕迹。
古人曾多次乘着芳舟,未曾识得征帆远行。
今天模糊中我才认得,新翻的乐府仍然风流。

注释

字词注释:

  1. 赋物: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思想。
  2. 格竹子:庭前的竹子,象征平常的事物。
  3. 蓬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和追求。
  4. 周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
  5. 郡志:地方志书,记录地方历史和地理的书籍。
  6. 贝多罗花:一种花,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花。
  7. 佛经:指佛教的经典文献,象征着深奥的智慧。

典故解析:

  • 木兰花:在古代文化中常用来象征女性的坚韧和美丽。
  • 长庆:可能指代某个著名的文学作品或诗集,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咸,清代诗人,擅长写诗,尤其是古体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独特,字句间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木兰花歌》是在清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追求,表现了他对人生、知识的思考与探求。

诗歌鉴赏

《木兰花歌》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文化内涵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文化,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事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的“赋物善言理”,表现了诗人通过物象来揭示道理的能力,这种能力超越了普通的观察。接着,诗人强调“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这一句强调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广泛的知识,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感知。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诗人用“我来蓬瀛大海东”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与知识的决心,体现了个人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在描述知识的积累时,他提到“采辑郡志二十卷”,显示了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

最后,诗人通过“辛夷恍与木兰遇”的意象,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领悟与认同,暗示着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上,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体悟。整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诗人赋物善言理,不似庭前格竹子。

    • 诗人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深刻的道理,不同于庭前普通的竹子。
  2. 当知多识即是学,废目任耳非为美。

    • 只有广泛的知识才算学习,单凭眼和耳的感受并不是美的体现。
  3. 我来蓬瀛大海东,探奇直欲穷苍穹。

    • 我来到理想的境地,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
  4. 周诹询度百不厌,肯教过眼烟云空。

    • 对周围事物的探讨从不厌倦,愿意教我透过虚幻的表象看到本质。
  5. 采辑郡志二十卷,遗书掇拾行将遍。

    • 我采集了二十卷地方志书,广泛的知识将被传播。
  6. 犹惭臆断恐失真,订误考疑敢云倦。

    • 我内心羞愧,担心自己的臆断会失去真实,纠正错误与疑虑让我感到疲惫。
  7. 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

    • 关于贝多罗花的诗歌已经出现了错误,琵琶的形状又如何呢?
  8. 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槎那。

    • 这其中没有实质,难以伪托,想要书写佛经也变得困难。
  9. 因阅长庆忽顿悟,辛夷恍与木兰遇。

    • 因为阅读《长庆》而突然领悟,辛夷的形态和木兰花相似。
  10. 内白外紫状如莲,点点青杨虫食蠹。

    • 内心白色外表紫色,形态如莲,青杨的虫食痕迹点点可见。
  11. 昔人几度上芳舟,不识征帆逐远游。

    • 古人曾多次乘船出游,却不曾认得远行的征帆。
  12. 今日模糊才认得,新翻乐府却风流。

    • 今天模糊中我终于认得,新翻的乐府依然风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木兰花”与“辛夷”的比喻,展现了两者的相似性,传达出诗人对美的感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与美感。
  • 拟人:通过“点点青杨虫食蠹”,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与求知的价值,强调广泛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和文化的观察,表达了对美与真理的追求,展现了个人的探索精神与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木兰花:象征女性的坚韧和美丽。
  2. 辛夷:象征美好和纯洁,代表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3. 芳舟:象征着自由与探索,寓意人生的旅程。
  4. 青杨虫食:表现自然的生命和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用什么方式表达深刻的道理?
    A. 通过写作
    B. 通过描写事物
    C. 通过演讲
    D. 通过讲故事

  2. 诗中提到的“蓬瀛”象征什么?
    A. 理想的境地
    B. 现实的困境
    C. 朋友的支持
    D. 家庭的温暖

  3. 诗人对“贝多罗花”的看法是什么?
    A. 深感喜爱
    B. 已经出现错误
    C. 认为其形状优美
    D. 夸赞其香气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春晓》 - 孟浩然
  3.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木兰花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木兰花歌》则强调知识的追求与理想的探索。
  • 《春晓》与《木兰花歌》: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但《春晓》偏重于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而《木兰花歌》则更关注于文化与知识的积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解析》
  3. 《中国古代文化与自然观》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风入松 赠歌者马桂香 风入松 风入松二首 其二 当年秋千 风入松 用刘后村韵 风入松 重访紫竹院珍珠梅 风入松·乾坤营魄炼阳精 风入松 舟中读汲古阁刻宋词 风入松·阴阳爻变坼乾坤 风入松·木本真珠兰产于越中。无咎伯父以一株见贶,词以咏之 风入松 唤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恼的词语有哪些 阜字旁的字 抚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鬲字旁的字 里字旁的字 虚美隐恶 责己重,待人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绝类离群 方坟 斗字旁的字 縻系 英裁 衣字旁的字 伶牙俐齿 晩渡 闿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