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3:01
寄沛县姜承议
陈师道 〔宋代〕
平生鲁国老先生,
晚见诸郎识老成。
怪有武功蒙宠锡,
果缘阴德贯神明。
金池已作归田计,
玉版方书济物情。
百里饥寒独颜阖,
忍令一物不敷荣。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姜承议的敬仰与寄托。诗人回忆起姜承议的经历,感慨他在老年时仍然受到后辈的尊重与认可。诗人惊讶于姜承议能凭借武功得到宠爱,实际上是由于他默默的阴德和高尚的品德。诗人提到姜承议已经计划归隐田园,正在书写济世的情怀。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上饥寒交迫之人的关心,心中不忍让那些人无法得到应有的荣光。
陈师道,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性,常常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姜承议的赞美,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寄沛县姜承议》是一首充满感慨和敬意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姜承议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的深深敬仰。诗中展现了两种对比的情感:一方面,姜承议的卓越才能和道德修养使他在晚年仍能受到后辈的尊敬;另一方面,诗人却为世间的饥寒交迫而感到忧虑,表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诗的前四句,诗人通过对姜承议的生平和成就的回忆,强调了个人的品德和内在修养对一生的影响,尤其是“阴德贯神明”这一句,指出了一个人真正的伟大在于内心的善良与高尚,反映了作者对道德价值的重视。
后四句则转向对社会的关心,诗人提到归隐田园的念头,表现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对“百里饥寒”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整首诗在赞美与忧思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人道主义的思考。诗人在赞美姜承议的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诗人对姜承议的称呼是什么?
A. 老先生
B. 大师
C. 朋友
D. 学者
诗中提到的“阴德”指的是什么?
A. 明面上的功绩
B. 隐秘的善行
C. 武力的强大
D. 财富的积累
诗中提到的“百里饥寒”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食的渴望
B. 对社会弱者的同情
C. 对富贵的追求
D. 对自然的感叹
答案: 1. A 2. B 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