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25:27
解连环•水仙
作者:陈匪石 〔清代〕
寸根谁托。依清泉片石,信芳情邈。乍倩影窥见凌波,似环佩夜归,雾绡衣薄。笑语临风,又檐底玉梅同索。想还丹换骨,九转竟成,捣遍仙药。空山不逢采若。耐天冰地雪,寒动清角。便驻得长日壶中,忍烟景阳春,冉冉过却。晓旭穿帘,替画取连枝花萼。为云沙旧愁未浣,泪珠暗落。
这首词表达了对水仙花的深切眷恋与思念。开头提到水仙生长的根基,似乎没有依托,只能依靠清澈的泉水和那片石头,隐喻水仙的孤独与清冷。接着,词人描绘了水仙的倩影,仿佛在水波中轻盈舞动,像佩玉随风归来,身着薄雾纱衣。词中提到笑语随风而来,又与梅花相伴,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向往。再往下,提到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像是想要通过仙药换得新的生命,尽管最终在空山中不再遇见采药的人,依旧忍受着冰雪的寒冷。词的最后,描绘了晨曦透过窗帘,仿佛在画中取出连枝花的美丽,但对往日的愁苦依然无法洗净,泪珠暗自落下。
作者介绍
陈匪石(约1642—1725年),清代诗人,字梦阮,号匪石,浙江人。他在诗词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风格清新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其作品多描绘山水、花鸟,尤其擅长抒发思乡情怀。
创作背景
《解连环•水仙》作于清代,正值盛世时期,文人雅士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愈发细致。水仙这一题材在当时的文人中极为流行,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与清雅的气质,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解连环•水仙》以水仙花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思。开篇以“寸根谁托”引入,既道出水仙花的孤独与脆弱,又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一种对生命依托的思考。随着诗句的展开,画面逐渐丰富,词人巧妙地利用了水仙的形象,借助清泉、片石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全诗中,水仙既是自然的象征,也暗含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描绘水仙的倩影时,作者用“似环佩夜归,雾绡衣薄”来比喻其轻盈的姿态,生动而富有诗意。通过对水仙的描绘,词人表达了对生命、美好与孤独的复杂情感。
最后,诗中提到的“泪珠暗落”,则是对过往忧愁的无奈流露,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使整首词在清雅之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词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丽上,更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自然的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具表现力。如“似环佩夜归”中的比喻,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寒动清角”则是对声音的拟人化,增添了诗的韵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孤独与美好、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对水仙花的眷恋与对生命哲理的思考。通过描绘水仙,诗人表达了对纯真与高洁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诗词测试
“寸根谁托”中“寸根”指的是什么?
“似环佩夜归”中的“环佩”用来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泪珠暗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资料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