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2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27:18
高阳台 其二
作者:易顺鼎 〔清代〕
浅靥欺霜,低魂诉月,睡余云鬓犹松。
却忆年时,翠微高处携筇。
杜娘身世真休说,倚银屏惯听秋风。
最悤悤。绿艳红娇,酒醒无踪。
枯禅证后秋如海,甚愁根未断,色淡香浓。
冷到花心,情天万感都空。
横波漫照三生影,写飘零付与惊鸿。
镇惺忪。吟遍瑶阶,梦遍璇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往日时光的怀念。诗人用“浅靥欺霜”来形容女子的面容,清新而娇美;“低魂诉月”则表现出她的惆怅和思念。梦中女子的鬓发依然松散,显示出她的懒散与无奈。接着,诗人回忆起往年在高山上携筇而行的情景,感慨万千。杜娘的身世不必细说,依靠银屏常听秋风的声音,令人感到无尽的惆怅。诗中提到的“绿艳红娇”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而“酒醒无踪”则暗示着沉醉之后的清醒与失落。之后,诗人感叹秋天如海般的空荡,愈发显得孤独与忧伤。花心的凉意带走了情感的波动,心中的种种情感似乎都已空无。最后,诗人用“横波漫照三生影”来形容过去的影子,似乎将所有的思绪都化作了惊鸿一瞬。整首诗以梦境和现实交织的形式,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寻。
易顺鼎(1655年-1715年),字子期,号香山,清代诗人,文人。生于福建,性情洒脱,善于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
《高阳台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文学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无奈与追求。
《高阳台 其二》是一首情感深邃、意象丰富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美好爱情的无尽追忆。诗中的“浅靥欺霜”描绘出女子娇嫩的面容,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低魂诉月”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思念与无奈。
整首诗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关于秋天的画面。诗人通过对“秋风”“绿艳红娇”的描写,表现出对失去的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追思。尤其是“酒醒无踪”的一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醉酒后的清醒与失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结尾处的“吟遍瑶阶,梦遍璇宫”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无法追寻的无奈,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诗人在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爱情的易逝,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人生的哲理。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青春和爱情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人在梦中追寻往日的美好,却又感受到现实的无奈与空虚,使人深思人生的短暂与情感的脆弱。
诗中提到的“杜娘”象征的是?
A. 美丽的爱情
B. 悲剧的命运
C. 追求的理想
D. 诗人的忧愁
“酒醒无踪”表达的是哪种情感?
A. 欢快
B. 失落
C. 平静
D. 狂欢
诗中“横波漫照三生影”意指什么?
A. 追忆过去
B. 享受当下
C. 忘记烦恼
D. 期待未来
《高阳台 其二》与《声声慢》对比:两首词都表现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但《高阳台 其二》更侧重于孤独与秋天的情绪,而《声声慢》则着重于对爱情的怀念与愁苦。前者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哲理思考,后者则渗透出浓厚的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