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2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26:04
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
作者: 苏轼 〔宋代〕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赬肩。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郊丘上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千树杞梓的枝叶遮蔽了天空,像老郑虔那样的高人散去,谁来收回他们的遗志呢?喜庆的气氛在你我之间浮现,丰收的年景让我不再挂念官职。夜晚的钟鼓声响起,月亮高悬,野外的宿营中烟雾缭绕,似乎有神兽貔貅在守护。叹息的是,谁能理解天帝的伟力,归来后只看见金银财宝的光彩。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擅诗词、散文。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反映了他对友人和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带有对人生和权力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和人文的思考。开篇以“千章杞梓”描绘出郊外的美好景象,透出一种恬淡的田园情怀。而“樗散谁收”则暗示了对名士的追忆与惋惜,显现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在诗的中间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时局的乐观和对友谊的珍惜,“喜气到君浮白里”,这句话充满了欢愉的气息。丰年与挂冠的结合,展示了作者对物质丰盈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两句“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赬肩”,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深层思考,权力与财富的对比,仿佛在告诉人们,物质的富饶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内心满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表现出苏轼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个性,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通过对丰收与权力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内心自由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樗散”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
B. 一种鸟
C. 一种酒
“丰年及我挂冠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对官职的渴望
B. 对丰收的喜悦
C. 对友人的失望
“太息何人知帝力”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的力量
B. 财富的无常
C. 权力的虚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