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0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02:08
作者: 陶渊明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人喜爱饮酒,但因家境贫困而无法随心所欲地饮酒。幸好有好心人帮忙,带来了美酒以解心中烦恼。酒杯一来,我便尽情畅饮,畅所欲言,毫无顾忌。有时我不愿多言,这难道就是在伐国吗?仁爱之人用心良苦,何曾失去显赫与沉默。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晋代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而闻名,崇尚自然、反对官场的浮华,倾心于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陶渊明隐居生活期间,他常常通过饮酒来抒发心中情感,表现出对社会的失望和对自然的向往。
陶渊明的《饮酒·十八》体现了他那种对生活的反思和对饮酒的独特理解。诗中的“嗜酒”不仅仅是对酒的热爱,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诗中,陶渊明反映了自己因贫困而无法自由饮酒的无奈,但同时也表现出他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通过“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他感激那些帮助他的人,酒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和消除烦恼的媒介。
诗中“觞来为之尽”强调了他畅饮时的痛快,而“有时不肯言”则流露出他对言语的审慎,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社会的批判或对自我内心的反思。最终,陶渊明通过“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表达了仁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强调了心灵的平和与隐忍。
整首诗透露出陶渊明对世俗的超然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他独特的个性和诗歌风格,是对他田园诗意趣的生动体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展现了陶渊明对饮酒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感激,同时反映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与自我内心的独白,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的情感基调。
诗词测试:
陶渊明对酒的态度是什么?
A. 厌恶
B. 嗜好
C. 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好事人”指的是什么角色?
A. 帮助他的人
B. 教师
C. 家人
诗中的“仁者”指的是什么?
A. 心中有仁爱的人
B. 官员
C. 战士
答案: 1-B, 2-A, 3-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陶渊明与李白在饮酒主题上有不同的表现,陶渊明偏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李白则偏向于豪放与洒脱,显示出两位诗人在对待酒的态度上的差异。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饮酒·十八》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