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7:56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作者:陶渊明
贫居依稼穑,
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
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
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
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
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
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
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
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
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
聊得从君栖。
这首诗描写了我在贫困中靠种植稻谷为生的生活,努力在东林的田野里耕作。虽然不提及春天的艰辛,我常常担心辜负了自己的理想。秋天的丰收让我感到欣慰,田间的悦耳声音与我和谐共鸣。饥饿的人在初次饱食时欢欣鼓舞,我则在束带待鸡鸣。划船穿越平湖,轻舟随清流而回。荒山深处,猿声悠扬而哀怨。悲风习习,夜晚宁静,林鸟晨起时欢欣鼓舞。我写下这首诗,是因为几颗星星的光芒已经黯淡。岁月匆匆而逝,我渐渐衰老,但生活的所作所为并未偏离。遥远地感谢那位好心的荷蓧翁,聊以寄托我对你们的思念。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隐士。他以田园诗著称,崇尚自然与朴素的生活,反对官场的喧嚣与虚伪,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强调个体精神与自然和谐的诗人。
此诗创作于丙辰年(公元404年),诗人居住在下潠,正值秋季丰收,陶渊明通过对丰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简单、宁静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的《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个农人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诗的开篇,诗人描述了自己如何在贫困中依靠耕作生存,展现了他对劳动的尊重与坚持。接着,诗人强调虽然不言春作的艰辛,但内心却常常担忧未能实现理想。
随着诗歌的深入,陶渊明以“饥者欢初饱”描绘出饥饿者初次饱食的喜悦,表现出一种质朴的人情。后面的自然描写,如“猿声闲且哀”和“林鸟喜晨开”,则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的结尾,陶渊明感慨岁月流逝,虽然自身已老,但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并未改变。
整体而言,这首诗流露出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感,以及他在自然中找到的精神归属感,体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是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自我实现。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平淡中发现幸福,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归属。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饥者欢初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认为自己在岁月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