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3:4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3:46:52
芳月尽离居,幽怀重起予。
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
迟日皦方照,高斋澹复虚。
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
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
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
芳香的月亮已经离去,我的幽静的情怀又一次涌起。
虽然说春天的事情已经晚了,但我仍然想念初春的花木。
迟迟的阳光恰好照耀,高高的书斋显得清淡而空虚。
竹笋长成林,显得密集,花落后树木则显得稀疏。
赠送给鲤鱼的情谊没有隔阂,想要寻找黄莺的思念却显得有余。
温暖的春天与美丽的事物难以相待,含着叹息,我该如何是好?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璧山,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以诗词名世,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张九龄在诗词创作中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写于春末夏初之际,作者借春天的景色抒发对友情和自然的思考,反映出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张九龄的《芳月尽离居》是一首对春天深情的怀念之作。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诗的开头“芳月尽离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依恋和离去的惋惜。随着春天的逝去,作者的幽怀再次被唤起,展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这句诗中,尽管春天已经接近尾声,但对初春花开的美好依然怀有深深的眷恋。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在反映自己内心的情感,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黄莺的期望,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最后一句“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感叹,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中“芳月尽离居”意指什么?
A. 春天即将来临
B. 春天已经过去
C. 春天还在继续
D. 春天的美好
诗中提到的“高斋”代表什么?
A. 书房
B. 山顶
C. 河边
D. 庭院
“赠鲤情无间”中的鲤鱼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自然
D. 时光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讲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能增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